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从上海石库门和嘉兴南湖红船出发,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英勇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青岛是全国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海岸路射出一支刺破苍穹的“箭”,一座城市在暗夜中启程,筚路蓝缕,玉汝于成,胶州湾今日的夜,才那样的祥和璀璨、灯火通明。
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大沽河博物馆、杨明斋纪念馆、刘谦初红色文化园……光荣的革命历史,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岛日报社联合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寻访青岛红色教育基地,打开一本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全方位展现青岛市及区市党组织创建、奋斗、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传承 “红色基因”,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
高擎着从海岸路燃起的火种,我们一同踏上信仰之旅。
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外景。
海岸路18号:刺破苍穹的“箭”
在周围灰色住宅和厂房的衬托下,海岸路18号是一处明亮耀目的存在。烧自大窑沟的屋顶红瓦,米黄色墙面与红色清水墙砖的拼组,厚重的蘑菇石墙基,砖木结构的德式建筑群在扩建的院落中延伸,依稀合围出一支箭的轮廓。
近百年前,正是在这支“箭”的“箭柄”处——四方机厂职员宿舍一间普通的绘图员房间(院内9号),青岛海岸星火跃动,红色火种由此萌发,革命之箭以迅雷之势离弦,刺破苍穹,光照城市夜空……
今天的海岸路18号,是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所在地,青岛早期党组织机关旧址——青岛党组织的“红色摇篮”。两轮修复扩增之后,如今这里的馆舍总面积已达95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走入这片开阔地带的人们不会迷失,庭院广场上那面党旗与火车意象组合的大型雕塑,会为他们指引去向历史深处的路径。过去数年间,已有来自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和部队的党员干部群众100余万人次,将足迹踏遍这处写满信念与希望的 “圣地”,他们在这里倾听故事,禁不住把内心激荡的情感诉诸笔端,纪念馆超过30万字的留言,是先烈遗志与期冀的不绝回响。
这支刺破苍穹之“箭”,带我们重回那个最初和光同行的幽暗时空,百年来,它搏击长夜的智勇无畏和坚定从容,仍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与精神的皈依。
孕育风暴的“后海沿儿”
百年前的海岸路18号,是德国人修建的四方机厂职员宿舍。就在它初建的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四方机厂刚投产不久,而彼时的海岸路,则是位于青岛后海沿儿、胶州湾畔一条与胶济铁路平行共生的无名小路。
最初的海岸路与其说是一条路,不如说是一道海沿儿。它紧邻胶州湾的海滩,
离大港码头不远,从德国海运来
的铁路器材、机车车辆,通过大
港埠头站铁路运输至此。四方火车站因
为建站时站前没有工厂,没有必备货场,所以并没有建路,只是在站前靠填海形成一道海沿儿,成为进出车站的唯一小路,这就是海岸路的雏形。直到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政府才给这条路起了个与环境相关联的名字——东海岸路,上世纪80年代更换新路牌时正式更名为海岸路。
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取得在山东建造胶济铁路的权利,转过年来的9月份,胶济铁路开工建造,在距离青岛站七公里处建起了四方火车站,同时开建的还有一座安装维修铁路机车及车辆的工厂,四方机厂。当时的海岸路18号,毗邻四方机厂,与之一墙之隔的海岸路16号,是铁路工人宿舍。
1897年至1922年德、日统治期间,为了掠夺资源,殖民者建码头、修铁路,开办大量工厂企业,青岛的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形成和壮大。据史料统计,到1922年底青岛收回主权时,青岛工人总数已达4.9万人,其中产业工人约2万人,在纱厂中,内外棉纱厂的工人数量庞大,有4500人之多,他们成为青岛工人阶级的核心力量。而在四方机厂,工人觉悟较高,他们纷纷要求加入工会,秘密工会迅速组建起来。四方机厂加入工会的达800余人,占全厂工人总数的60%以上。
这些产业工人群体,大部分在纱厂、码头以及四方工厂等铁路行业,又多居住在四方、沧口、东镇和码头附近。因为直接受到德、日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和欺压,普遍具有强烈的反帝意识,在长期的斗争中展现出超强的革命力量,为中共青岛地方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孕育中的“红色海岸”即将迎来命中注定的引领者,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风暴。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李魏摄影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