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吉新区的高层建筑上安装了监控探头。 刘卓毅 摄

民警袁海龙在普吉新区走访。 刘卓毅 摄
一个小区里住着3万多名居民,80%是租户。
一边是26幢高层住宅的安全要维护,一边是1300多辆电动自行车需要停放。
位于普集路的普吉新区,是西部老城区一处典型的人口聚集区,这里的治安形势曾一度复杂。近年来,昔日的乱象已得到有效治理。4月16日下午,记者跟随社区民警走进普吉新区,见证了变化。
人员复杂 一度是治安管理“老大难”
驱车沿着普集路向西穿过铁路桥底,就到了普吉新区。
这个小区里分布着26幢高层住宅楼,于2016年投入使用,由铁路公安管理。2018年,小区管理权移交给大港派出所。小区大部分房屋的主人是济南铁路局的铁路职工。因为工作在外地,很多人并不居住于此,便将房屋出租。3万多名居民中80%是租户。
“这里的人口密集,成分复杂,流动性大。”市北公安分局大港派出所社区民警袁海龙告诉记者,这里一度是治安管理的“老大难”区域,移交管理权初期,辖区每年接近一半的警情来自这个小区。
担任过治安民警的袁海龙对2022年处理过的一起案件印象深刻。一名壮汉准备开车离开,却发现相邻泊位的车挨得太近,车门能拉开,但上不了车。“他打电话让对方挪车,对方比较苗条,觉得别人也能上车,嫌麻烦不肯下楼。”结果,电话中的口角很快演变成楼下的肢体冲突,双方都进了派出所。
四方联动
从源头快速处置各类问题
如果有人能第一时间劝解,案件可能不会发生——2023年11月,袁海龙从治安民警转岗为负责普吉新区的社区民警后决定“从头开始”。他多次联系小区物业,要求加强安保力量。物业从常年居住的铁路退休职工中返聘了20多人当保安,把辖区划分成片区,建立了“社区民警+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的四方联动机制,每天在微信群共享各类信息,从源头上先行处置各类事件。
这一机制很快发挥了作用:2024年12月,一名网格员在微信群中反映,小区一家店铺内经常有老人聚集。从警30多年的袁海龙判断,这家店里有猫腻。袁海龙在通往店铺的小路边守候,和从店里出来的几名老人攀谈,得知这是一家经营“健康食品”的店铺,向参加活动的老人发放了面条和鸡蛋。
袁海龙立刻将情况向派出所汇报。民警到场检查后,发现已有80多名老人登记信息,准备办理会员卡。袁海龙联系了店面房东,随后与经营者谈话,告知其相关法律法规,袁海龙让物业在小区微信群内进行宣传,一起涉众隐患就此被消除在萌芽状态。
科技加持
拦住高空抛物和电动车上楼
走在普吉新区内抬头望向高处,能看见高层住宅楼顶安装着探头。“这些探头,是我们用来专门抓拍高空抛物的。”小区工作人员介绍,在靠近主干道的高楼上,他们还安装了能抓拍到抛物轨迹的监控设备。这些监控运行以来,对高空抛物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增加了居民的安全感,还为破解“取证难”提供了技术支撑。2024年10月,有居民举报,有人从楼上扔下一个桃核。物业工作人员调取监控后很快锁定,桃核是从21楼连廊扔下来的。民警经过排查,很快找到了抛物者并依法作出处理。
如今的普吉新区已建成新型智慧社区,摄像头不再只会拍摄记录,而是可以思考和识别——为避免电动自行车进楼道,小区电梯间安装了“车阻系统”,每当摄像头拍到有人推着电动车进电梯,“车脸识别”功能立刻启动,电梯间会发出提示音,提醒居民不要将电动车推进楼内。电梯也会自动停止运行,一直不关门,直至电动车离开电梯间。物业在楼下设立了带集中充电装置的车棚,空地上施划了专门泊位,让小区1300多辆电动车有地方停放。
“百姓说事屋”
让纠纷不出小区
“社区平安没有捷径,就是靠一步步走。”大港派出所指导员刘超说,社区还在普吉新区建起了“百姓说事屋”“民情团”等一系列接地气的调解组织,成了化解矛盾的主力军。2024年夏天,居民刘女士在小区跑步时被一处隔离墩绊倒,究竟该如何赔偿成了难题。“民情团”介入后,社区工作人员、律师和民警坐在一起讨论,放置隔离墩的单位承诺加强警示标识,并赔偿刘女士医疗费。2025年初,房主张女士和租客因退租发生纠纷,又是多方介入共同调解,最终,租客补偿了部分租金,张女士也主动道歉。对于这种处理方式,双方都很满意。
如今的普吉新区,发案率已大幅下降,在大港派出所警情全面下降的前提下,占比从近1/2下降到1/4。从“治安洼地”到“平安样板”,普吉新区的变化,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在这里,科技赋能让管理更精准,各类调解组织让矛盾更易化解,而社区民警的坚守与温情,让居民真正感受到了“家门口”的安全与便利。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首席记者 刘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