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40载 1300张影像定格青岛的旧日与新生

吴正中《他的城》建立城市影像档案范本

青岛晚报 2024年10月09日

  吴正中携新作《他的城:1978-2024年的青岛》做客良友书坊。

  《他的城》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不是怀旧,是要记得;不仅是城市影像,更是城市文献。10月6日,青岛本土摄影师吴正中携新作《他的城:1978-2024年的青岛》做客良友书坊·塔楼1901,与座谈嘉宾对谈,分享改革开放后定格在城市记忆中的开放与保守、新潮与传统。

  “四十年做一件事”的吴正中,把新作命名为《他的城》,在他看来,“他”指的是在青岛生活过的人,而吴正中以镜头中这些“青岛人”影像的定格,留存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城区记忆。

  《他的城》呈现城市的视觉社会学景观

  “每座城市都有一条‘堆积着人类各种各样经历’的老街。”20世纪初,青岛开始有规模地进行拆迁。吴正中眼睁睁地看着熟悉的老街和老院一夜之间消失,“曾经深刻在生命中的记忆也都随之而去,难免令人伤感。幸好,我手中有台照相机。”

  跨越40载,甄选1300余张影像,融合8个街区、195条街道,解剖青岛“脏腑”,建立城市影像档案范本。《他的城》从吴正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拍摄的近2万余张照片中挑选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近1400张,以城市区域为重点,分为8个单元、190多条街道,通过地图字典的方式,实现从生产及生活方式、街道、院落、社区细致而绵密的大规模影像描述,最终构成青岛这一座城市完整的视觉社会学景观。

  《他的城》收录的部分影像,在原有黑白胶片进行数字化扫描的基础上,经过AI智能上色处理,力图还原出一幅跨越时空的青岛图景。“我不是怀旧,我只是要记得。”芸廷艺术空间专注收藏描述20世纪城市空间和社会人群的纪实类影像,此书亦是芸廷当代纪实摄影系列丛书之一。

  芸廷当代纪实摄影收藏系列出品人王帅表示,把吴正中的作品放在芸廷收藏近现代摄影的这一系列里,就相当于青岛海边黄海的浪花,再加上太平洋的浪花,“形成一个非常壮阔的中国三四十年里的文化社会的大图集,我觉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树勇(老树画画)评价,以吴正中拍摄的“老青岛”这样倾向于社区研究的影像采集而论,社区乃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有一定的人口、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一定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环境的社会群体。“像青岛老城区这样一个完整的社区有其相对独立的构成形式,有其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有其共同的意识、权力形态和复杂的利益关系。”

  吴正中用章回体讲述青岛城市故事

  《他的城》主编、策展人曾泽鲲表示,吴正中现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他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尽量单纯,正如他这个人一样。他仿佛使出全身力气堵住与世界交流的通道,只留下摄影。他追求纯粹的专注,专注影像的每一个细节。”

  从爱好摄影到专业摄影,吴正中背着相机行走于青岛的大街小巷,拍摄了40多年。40多年的坚持与坚守,吴正中说归根于自己好奇心特别重,看到一些事情觉得很好玩,感觉“得拍下来”。后来,吴正中慢慢找到了自己拍摄老青岛的路径。

  吴正中一直在撕掉自己身上的标签,在拍摄过程中,他也刻意隐去摄影家、媒体摄影记者等身份,而是与被拍摄者进行友好的沟通,留下珍贵的影像。“本亚明的《摄影小史》里提到‘摄影就像一把手术刀’,我觉得这个词的衍生隐喻很好,我要用相机让你把这个城的五脏六腑看清楚,比如说里面的人如何形成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里面的建筑包括一些什么?‘手术刀’这个词讲的其实是我想干的事儿。”

  吴正中表示,在刘树勇的指导和启发下,他开始了从拍单一人群的“图片故事”到呈现生活方式的摄影专题的转变,尤其“波螺油子”系列的拍摄改变了他“拍照片的思维方式”,“我开始有意识地对具有老青岛特色的建筑和即将消失的老街进行抢救性拍摄,将从前对一群人、一条街或一个院的拍摄,扩大到对一个社区乃至一座城的记录。”同时,吴正中也很明确,一条街,一个院并不能代表一座城市,他要用章回体展开城市故事,所以《他的城》以八个街区呈现青岛,每个街区选择的每条路有差别,在视觉上不重复,在内容上更充实。

  吴正中记录着老街的变化、城市的变化,留下珍贵的影像,也在塑造着老街、老城区的新记忆,描绘了属于“他的城”的“活地图”。而《他的城》也成为岛城市民及外地游客不可多得的青岛City Walk掌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