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维和防暴队》热映

在你身边,也有维和警察的身影

青岛晚报 2024年05月06日 刘卓毅

青岛晚报2024年05月06日版面

公安部常备维和警队作为公安精锐力量,有明显的“青岛元素”。 柳栋 摄(资料图片)

青岛市公安局即墨分局民警王海丰曾赴海地维和。(资料图片)

来自青岛市公安局的维和警察在海地执勤。(资料图片)

公安部常备维和警队,有明显的“青岛元素”。(2017年资料图片)

吴倩倩在海地维和时,担任过法语翻译。(资料图片)

迟黎伟(左)在东帝汶执行维和任务时,护卫过政要安全。(资料照片)

2015年,赵殿阁在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资料照片)

青岛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驻开发区外事科民警吴倩倩曾是维和警察。 刘卓毅 摄

今年五一期间,由黄景瑜、王一博、欧豪、钟楚曦等一线明星主演的电影《维和防暴队》热映。

锐利的眼神、矫健的身影、精湛的战斗技能……这是很多影迷对维和防暴队队员的印象。的确,要在大洋彼岸和万里之遥执勤,他们必须是万里挑一。

其实,维和警察并不神秘,在青岛市民身边,就有维和警察队员的身影。他(她)可能面带微笑检查过你的护照,可能帮你调解过纠纷,也可能在街头的巡逻中和你擦身而过。近日,记者经过采访,还原了他们的故事。

家门口的派出所里,就有维和警察

2023年5月,青岛市即墨区龙泉街道。

一家企业内发生了一起棘手的纠纷,双方互不相让。青岛市公安局即墨分局龙泉派出所所长王海丰得知后立刻赶到,他发现矛盾中的一方是他的河南老乡,便用家乡话聊了起来,王海丰很快稳定住了双方的情绪,把他们拉回到会议室,最终将矛盾化解。“我们建立了重点项目、企业走访联系机制。发现问题立刻和相关部门研究。”王海丰告诉记者。

面对企业的诉求和困难,王海丰总是第一时间设法解决;面对群众,王海丰更是热心肠:有的政策一两句话解释不清,王海丰会打电话让负责相关业务的同事来解释。

很多人不知道,忙碌的王海丰曾经是一名维和防暴队队员。2005年,山东省公安厅奉命单独组建了我国第三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经过严格筛选和培训,青岛市公安局22名民警光荣地成为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王海丰就是其中一员。同年12月,他们远赴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王海丰头顶蓝色钢盔,手持钢枪,守护了加勒比海岛国的安宁,展示了中国警察的风采。

青岛维和警察足迹遍布亚美非欧

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政局动荡,武装冲突不断。

提到维和,很多人会想起维和部队,而维和警察和维和部队一样,头顶蓝盔,守护和平与安宁,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维和部队是在冲突地区执行建立和平的任务,如监督停火、撤军,使冲突双方脱离接触,观察报告局势等;维和警察则是要在战后或冲突平息后的地区恢复和管理社会治安,帮助培养当地警察力量,进行平息骚乱、人群控制等工作。因此,维和警察经常分为民事警察和防暴队。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向有需要的地区派出维和警察。这些维和警察可谓万里挑一,他们执法业务素质过硬,文化水平较高,身体强壮。在青岛,也有多名警察通过层层选拔,投身于联合国维和事业,他们的足迹曾到过亚洲、美洲、非洲、欧洲。

他们当中,有人去过亚欧非维和

迟黎伟退休前,是青岛海关缉私局的正处级警官,他参加过联合国组织的东帝汶、科索沃、苏丹的三次国际维和任务。

2002年12月4日,东帝汶首都帝力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骚乱。当晚7时,执行维和任务的迟黎伟接到了当地海关署长发来的短信:罚没物品仓库被哄抢,希望警察出动保卫。为保护办公楼内价值上百万元的设备和机密文件,迟黎伟立即骑着摩托车赶到海关总署,发现至少五名暴徒正在楼下堆积轮胎,准备泼汽油。

“他们看见只有我一个,手持铁棍砍刀向我扑了过来。”迟黎伟回忆,他当时大吼一声,以最快的速度拔枪,朝天开枪示警,随后用枪指着他们。听到枪声后,五名暴徒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来了个“急刹车”。迟黎伟发现暴徒们有了迟疑,立刻上前逼了一步,五个人见状扭头就跑。

由于在东帝汶、科索沃、苏丹等地的优异表现,迟黎伟三次获得联合国和平勋章、一次功勋奖状,获公安部维和荣誉奖章,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次维和均被联合国人事部评为“优秀”。

公安部常备维和警队有“青岛元素”

当地时间4月19日,在联合国驻中非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总部,中国首支赴中非任务区维和警队举办了联合国中文日庆祝活动,充分展现了中国维和警察自信热情的精神风貌和全面扎实的综合素质。

这支维和警队的五名队员均来自公安部常备维和警队。2016年12月底,公安部常备维和警队挂牌成立,半年多时间,全员通过联合国甄选评估。当时这支300多人的队伍中,有30多人出自原边防、边检等驻青公安单位。

这支警队为何会有这么多青岛元素?记者了解到,这和一次维和任务有关。2015年3月,由当时的山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组建的我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进驻任务区。140名队员中,有1/4来自当时的青岛边防支队(青岛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前身)、青岛边检站、黄岛边检站、青岛机场边检站等单位。他们面对埃博拉疫情反复威胁、治安局势复杂多变、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等严峻考验,出色完成了利比里亚“国家独立日”安保、定点驻守、联合巡逻、应急处突和要人警卫等各项维和任务。

2016年3月,队伍归建。没过多久,公安部常备维和警队开始组建并选拔队员,这些有过维和经验的原防暴队员正好“无缝衔接”,多人再次投身于维和事业。

翻译女警牺牲的镜头,差点在海地上演

电影《维和防暴队》中,钟楚曦扮演的维和女警丁慧中弹牺牲的一幕,让很多影迷动容。

类似的危险,对于维和警察来说并不罕见。在青岛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驻开发区外事科,来这里办理业务的外国人和中方工作人员,经常会见到一名脸上挂着和蔼微笑、耐心细致地讲述各种政策的女警官。她叫吴倩倩,很多人不知道,她曾在海地维和,甚至差点像电影中的丁慧一样牺牲。

2005年,时年23岁的吴倩倩成为了青岛市公安局的一名法语翻译,跟随维和警察防暴队赴海地执行为期八个月的维和任务。海地是热带气候,吴倩倩和同事们在外执勤时,要经历太阳直射和40℃高温的暴晒;除此之外,当地治安形势复杂,吴倩倩和同事们每次外出,都可能遇到危险。“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另一个维和警察的营地,我乘坐的越野车开到半路,突然响起了枪声。”吴倩倩称,子弹将司机一侧的车门玻璃击碎,离自己只有半米多远——如果车辆再稍微开快一点,子弹击中的就不仅是玻璃了。

对于警察来说,重要的不仅是学历,更是经历:在海地任务区,吴倩倩和同事们经历了多重考验,被联合国、公安部分别授予“和平勋章”“中国维和警察荣誉勋章”。吴倩倩回国后还担任过奥帆赛现场指挥部外事联络员,出色完成各项沟通处置任务;她作为现场翻译,肩负国际刑警组织第86届全体大会高级别双边会谈重要翻译的任务。

一丝不苟,能听懂多国口音的英语

每当寒潮来袭,青岛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龙泉派出所指导员刘许周都会格外紧张。

派出所辖区在胶州湾西侧,一旦有了海冰,会严重影响海上航运、水产养殖、油气开发。每到这个时候,刘许周会安排警力去海边巡逻查看,帮渔民解困。

刘许周曾在利比里亚执行过维和任务,养成了一丝不苟的习惯。“我们培训时,光是英语的培训材料发了好几大本,让我们能听懂非洲口音、不同国籍维和人员口音的英语。”刘许周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在国外为方便业务开展,他要摸清不同国籍维和人员的办事风格、生活习惯,在担任后勤联络官时,刘许周更是小心谨慎:有的工作人员不吃牛肉,还有部分工作人员存在着更加严格的饮食习惯。“我记得有一个瑞士警察,水里游的、四条腿的动物一概不吃,我只能给他准备鸡肉。”刘许周称。

因为认真严谨,刘许周在一年多时间内协调过20多个国籍的联合国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他也把“注重细节”的风格带回了国内。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首席记者 刘卓毅

■新闻延伸

维和警察,面对着艰险的考验

“维和”二字,意味着任务的特殊性和危险性。这两个字背后,是中国维和警察肩上的一份责任和担当,更是万里之遥家人的一份牵挂。2010年1月海地大地震,八名中国维和警察牺牲;2016年,中国维和士兵在马里、南苏丹先后遇袭,三人牺牲。维和警察,面对着更加艰险的考验:2015年的利比里亚维和行动中,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赵殿阁身患疟疾,硬是坚持了12个小时,直到任务结束昏倒在返回营区的装甲车上;同一年,执勤队员杨帆和同事们接到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的紧急通知,当地一家种植企业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体骚乱事件,各种打砸抢烧,同时还有一名公司高管被当作人质关押,十多名联合国人员被围困,杨帆和同事们冒着生命危险,将被困人员救出,平息了骚乱——赵殿阁和杨帆两人,都是从青岛走出的维和警察。

据统计,自2000年至2023年底,我国公安部先后向东帝汶、海地、阿富汗、波黑、科索沃、利比里亚、塞浦路斯、南苏丹、苏丹、阿卜耶伊等12个联合国任务区和联合国总部派出维和警察近2700人次。中国维和警察不惧艰险,忠诚履职,认真履行联合国赋予的打击犯罪、保护人权、重建当地执法力量等职责,维护了驻在国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保护了当地群众安全、促进了司法重建。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观海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