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走进学校。 张涛 摄
蜡烛制作需要多道工序。
外国游客在即墨古城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千年商都,泉海即墨。
如今的即墨区,制造业、旅游业、海洋经济和服务业高速发展。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区域内,即墨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第二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反哺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插上新的翅膀。
>>> 新春到,即墨红烛依然闪亮
春节将至,很多即墨人家中都会摆上一对印着烫金大字的大红蘸蜡烛,衬托着节日的喜庆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1月下旬,在环秀街道前南庄村村民盛瑞建家中,挂着一排排做好的大红蜡烛,箱子里还有一对对写好了烫金字、用报纸包装好的红蜡,准备赶集的日子拿到集上售卖。
盛瑞建家里有着手工制作红蜡的传统,到他这代已经是第三辈。剪裁苇杆、火烤修整、粘棉花、油炸、蘸蜡、写金字……年近七旬的盛瑞建制作红蜡烛50多年,不借助任何机械,每一个制作过程全部是手工完成。春节前忙碌一天最多制作300对红蜡烛。蜡烛虽美,但制蜡却是一件既苦又累的活。从制苇杆、搓芯子、熬脂油,到蘸蜡、上色、写金字,十几道工序,盛瑞建要全部参与。
时过境迁,随着电力的普及,蜡烛的照明功能已被观赏功能所取代,过年点蜡的越来越少。“毕竟是祖传的手艺,可不能在我这一代失传。”盛瑞建说,自己依然不舍得丢弃这门手艺。
>>> 赏民俗,世界这样牵手即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即墨这座千年商都处处是新气象:汽车产业新城崛起,规模以上汽车产业产值突破700亿元,整车产量突破40万辆;一艘又一艘新船从青岛造船厂下水,今年1月,排水量超过96000吨的集装箱货船在即墨被命名;2018年,即墨引入青岛空中客车直升机总装线项目,2023年6月,直升机首次走出国门,交付印度尼西亚……
现代工业、服务业崛起,给即墨区带来蓬勃生机,但即墨人没有忘记传统,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密切交流的同时,也让大家体验、感受“泉海即墨”的文化:1月18日,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青岛启动仪式在即墨古城正式拉开帷幕,来自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大学的10名外国留学生走进即墨古城,演三句半、品腊八粥、写福字、赶年货大集,体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感受浓浓的中国年味。
他们品尝了浸透着浓浓年味儿的腊八粥,还体验了黄氏烙画、大欧鸟笼的制作过程、书法撰写,和大家一起扭秧歌,感受热腾腾的烟火气和浓浓的节日氛围。“我体验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开心,很喜欢中国文化,很喜欢即墨。”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留学生丁薇说。
>>> 传瑰宝,非遗传统走进校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被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推崇备至。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艺术中,那些具有人类普遍特征与共性,追求真、善、美的部分,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即墨,人们也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1月16日,在即墨区创智实验学校,葫芦烙画的非遗传承人黄旭正在指导学生运用烙画传统技艺,在葫芦上烙出龙年生肖的吉祥图案,迎接龙年新春,让孩子们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激发大家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1月19日,即墨区第三实验小学惠欣路分校、皋虞路幼儿园开展“巧手制作赶年集迎新春”活动,利用春节传统节日来临,通过“年市大集”的形式进行小数额货币和物品交换,让学生体验“微型社会”生活,学会与人交流,诚信买卖;同学们体验逛大集,品年味、享童趣的乐趣,体验快乐美好生活。绵延千年的工商业文明传统,开拓创新、抢抓机遇的精神,浸润了孩子们的童年……
>>> 多产业联动,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把即墨的传统文化、优秀农产品推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是即墨区各级各部门一直在思考的。现如今,即墨蓬勃发展的工商业、旅游业,正在高效反哺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
2023年10月上旬,在即墨区蓝村街道王演庄北村的中华大梨枣园内,枣农们正忙着采枣、装车,游人采摘,客商选枣买枣。近年来,蓝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特”“优”现代农业,通过标准化、精细化管护以及研发红枣系列深加工产品,不断延伸红枣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10月14日,趁着农产品丰收的东风,坐落于即墨蓝村的青岛百联奥特莱斯购物广场举行了“‘醉美金秋’农特产品丰收节”,30多家农村合作社、即墨老字号摆摊设点,意大利风情小镇与接地气的农家土特产碰撞出独特的微度假体验,呈现了一场购物盛宴。
“目前,我们打造即墨西部对外开放新门户、农商文旅时尚消费新高地,持续打造‘桃源稻香’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不断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推动镇域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乡村振兴。”蓝村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即墨区用党建引领金融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3年10月末,即墨区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85.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8%;即墨区还引导涉农银行依法合规提供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开展“整村授信”,支持“三农”融资发展,为了满足农村居民基础金融需求,即墨区还在全区布局各类基层金融服务网点近1000个,解决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首席记者 刘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