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11年,青年匠人诠释工匠精神

青特集团技术主管王京京从电工成长为工业机器人领域专家
青岛晚报 2024年01月16日 张译心

青特集团技术主管王京京。

  35岁的王京京是青特集团有限公司电力处技术主管。“十年磨一剑”,他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工业机器人领域技术专家。他攻坚克难,带领团队先后创新攻关课题26项,获国家专利62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近日获评第140期“山东好人”称号。

  一年钻研50本电气专业书籍

  2012年6月入职青特集团后,王京京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差甚远。王京京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除了购买专业书籍外,还办了一张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的临时借阅卡,每天下班后带着白天遇到的问题,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一直学到晚上10时图书馆关门。“当天遇到的难题要是得不到解决,我会非常难受,睡觉都不踏实。”王京京说,为了可以在图书馆多待一会儿,他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

  平时在工作中,王京京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都会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直到把问题弄明白。仅一年,王京京就自学了50多本与电气专业相关的书籍,弄清了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掌握了工区内全部设备的原理知识和维修技巧。通过不断积累,王京京的专业技术得到了迅速提升。

  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超百万

  2014年,公司开发300型号桥壳新产品(一种特种汽车零部件),而当时,公司从韩国进口的自动流水线PLC(可编程控制器)无法满足桥壳新产品的生产加工需要,必须要对PLC控制程序进行调改。只有韩国工程师才能操作,但韩国公司短时间内无法临时抽调工程师来国内。“当时距离新产品批量生产仅剩十天时间,十天之内必须得将程序调改好,我当时心里有一股劲儿,觉得不依靠别人,我们自己也可以完成。”王京京说,每一台联机设备程序都有几万步,而且程序全由英文编写,这对他来说是个技术以外的巨大挑战,但他没有放弃。

  那段时间,王京京不分昼夜全身心扑在工作中,一边从网络上查找、翻译资料,一边调整机器。最终仅用了一周时间,便完成了PLC控制程序的调整与优化工作,顺利实现了新品种桥壳的生产,为公司解决了难题。正是凭借这股较真劲儿,王京京先后攻克了公司电气设备数据管理平台建立、进口机器人自主维修等技术难题,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130余万元。慢慢地,他从普通的电力维修工,成长为电力处技术主管。

  带动职工提出创新议案千余项

  2020年,青特集团成立了“王京京工匠创新工作室”。依托这个创新平台,王京京组织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开展创新攻关,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革新,积极协助车间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示范引领、集智协同、传承技能作用,带动职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近年来,他先后组织实施精益改善提案133项,取得12项技术创新成果、36项先进操作法在各级评选中获奖,带动职工提出创新议案1000余项,为企业创造效益1800余万元。“干一行,爱一行,把这一行做到极致,就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所以我会始终以奔跑者、进取者的姿态,奋斗在路上。”王京京表示。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首席记者 张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