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迟涛(左)代表青岛市美术馆收下艺术家张白波捐赠的作品集。禹丽倩 摄
张白波在青岛市美术馆展厅向观众讲述自己的版画创作。禹丽倩 摄
130幅版画,展开艺术家张白波的版画艺术生涯。正在青岛市美术馆展出的《拓彩人生——张白波版画艺术展》,元旦假期引来众多观众参观,欣赏版画在张白波的创新之下展现的艺术风采,追忆张白波版画里的时代故事与青岛生活。这场展览展至1月21日,这些作品将被美术馆永久收藏,也会在今后适时展出。
“我把这些版画全部捐赠给青岛市美术馆。”张白波表示,这些作品是不可复制的。虽然是个人作品,但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具有地方文化价值,“捐给青岛市美术馆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收藏张白波版画完整系列作品,对于青岛市美术馆来说是今后做青岛艺术家个案研究的一手资料,也是青岛版画研究的重要资料。青岛市美术馆馆长迟涛表示,“从张白波开始,美术馆以后会加大艺术家个人成系列收藏,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丰富起来,也就把青岛市美术史丰厚了。”
“拓彩人生”回望半个世纪
“拓彩人生”在总结回顾张白波版画艺术生涯的基础上,以“时代印记”“海风乡情”“文化关怀”三个单元将其各创作阶段代表作品共130幅展示给观众,是对张白波艺术创作的回顾,也是对半个世纪以来以张白波为代表的版画发展史的回顾。
“我们这一代艺术家,生活的时代非常特殊。”1944年出生于青岛的张白波,学生时代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自学美术。“人生在青少年时代总是怀有理想,我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向往艺术创作,而版画容易出成果,能够寄托自己的艺术理想。”在人生逆旅中,张白波选择以木刻版画的方式表达心境,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后来,他的木刻语言日趋成熟不断入选高规格美术展览。
上世纪80年代,张白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简约概括、沉着大气的形象中获得灵感,开创了拓彩版画这种新的绘画语言。极具个性的拓彩版画,让张白波很快成为全国版画的重点作者,参与很多重要版画活动,创作也进入新的阶段。这些创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关于青岛海洋生活的作品,与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
“在我身上体现了青岛美术发展半个世纪的历程,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张白波表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社会需求,“艺术家要跟着时代走,心怀责任感,努力去创作。”在近80岁的时候,回望自己的艺术历程,张白波说了四个字:“不负苍天”。如今通过作品的捐赠,为青岛地方文化艺术留下创作符号,“非常欣慰”。
张白波捐赠的作品中,包括40幅木刻版画作品,90幅拓彩版画作品,最早的创作于1971年。“都是现实生活的作品,都是创作性作品,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都是当时反映生活和艺术潮流的作品。”尤其是很多拓彩作品,由于材料等的局限,“在某种意义上是绝品了,不可复制。”张白波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后人看到这个时代青岛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也得以窥见艺术家的创作心态。
开启本土艺术家个案研究
青岛市美术馆要以研究为中心,这也是世界各国对美术馆的要求。迟涛表示,美术馆并不是以展览为中心,而是以研究为中心带动展览往高处往远处走。而张白波捐赠的130幅成系列的作品,是青岛市美术馆首个艺术家系列收藏。张白波从年轻时的作品就都跟青岛有关,他还是青岛美术教育的代表人物,是本土艺术家的代表,“他的捐赠,为美术馆的青岛本土艺术家的个案研究留下了一手资料。”
艺术家的个案作品展览,也是馆际交流展览的重要内容。迟涛解释,平时大家看到的“关山月系列展览”等都是名人美术馆的展览,但是名人美术馆的外出展览因为各种要求比较高,很难进行馆际交流。地方美术馆可以做艺术家个案展览系列,“不仅是藏品交流,也可以是与当地城市代表艺术家作品系列交流,丰富全国美术馆的馆际交流。”
“在一座城市的美术馆,应该可以轻易看到这座城市艺术家一代一代的作品。”迟涛表示,评价一座美术馆的标准,最重要是学术体系,其次是馆藏体系。“馆藏作品要看是否能体现所在地区最高水平,是否成体系。”目前青岛市美术馆馆藏最多的是版画,其次是水彩画,“在收藏研究的专业性上还有欠缺。”而这场《拓彩人生——张白波版画艺术展》,也是青岛市美术馆的“传承——青岛本土艺术家艺术文献展”系列展,这是青岛市美术馆在学术体系研究的一种探索坚持,2024年“传承”系列还将继续聚焦本土艺术家,推出王庆平、梁修熙、高东方、窦凤至等艺术家。
“青岛市美术馆现在按照完善学术体系、馆藏体系这个方向去走。”迟涛表示,等到体系完善,各种水平都上来了,美术馆的地位也就上来了,“可以邀请任何艺术家来办展,他知道你的馆里拥有太多,来这里展览,也是一种荣耀。”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贾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