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法院解纠纷

张晓华:诉中调解传递司法温度

青岛晚报 2023年12月19日 陈小川

张晓华法官。

保险合同纠纷案二审开庭。

  近日,一起保险合同纠纷案二审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庭审结束前的一个环节是调解,“现在对案件进行调解,双方都有调解意愿,法院做了大量释法和调解工作,咱们的共同目的是解决问题。从2021年开始,你们双方投诉、退保、一审等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本着及时止损的原则,法院主持双方争取达成和解方案,案结事了。”市中院金融审判庭法官张晓华表示,目前双方就投保费用返还总额没有达成一致。接下来,办案法官将围绕双方争议的焦点进一步做工作,争取尽快调解结案。

  青岛中院金融审判庭负责审理金融类二审案件和证券虚假陈述一审案件。一般来讲,诉前调解未达成一致,一审判决上诉的情况下,案件双方矛盾纠纷应该相当尖锐,还有可能在诉中达成和解吗?这就看办案法官的功夫了。记者采访到青岛中院金融审判庭张晓华法官,听她讲述诉中调解的成功秘诀。

  >>>示范效应

  及时止损 高效解决矛盾纠纷

  山东半岛地区的证券虚假陈述案件一审管辖权在青岛市中级法院,这类案件受众广,案件数量多,涉案金额从几百、几千到几万、几十万的都有。“每位法官平均一年要审理300多起案件,为了高效化解矛盾纠纷,降低纠纷解决成本,我们会在证券虚假陈述类案件中做几起示范性判决,发挥判决示范效应,提高案件当事人和解意愿。”张晓华表示,目前该类案件诉中调解成功200多件,涉案金额达1000多万元。

  在物业类诉讼中,示范判决也能发挥较好的示范效应。“前期物业公司与开发商合作,物业服务能够平稳过渡,这期间物业纠纷较少。物业服务矛盾多出现在更换物业公司时,比如在新老物业衔接过程中出现问题、物业费涨价等。”张晓华表示,目前物业纠纷诉讼,还是以物业公司起诉业主不交物业费为主,办案法官依据小区不交物业费业主比例、物业办是否对物业公司做出行政处罚以及物业红黑榜等综合判断,做出几起示范性判决,在同一个小区,示范判决会有效促进诉中调解,使业主和物业达成和解。”

  “示范效应其实是让当事人认识到要‘及时止损’。”张晓华表示,及时止损,是诉中调解关键词。诉讼有风险,二审结果无论维持原判或者改判,如果争议特别大,当事人会申请再审,给双方增加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诉累。及时止损,当事人可能经济上让步了,稍微有点损失,但不需要牵涉精力了,精神上的止损也许具有更大的意义。同时还可以避免再审、执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判决生效了,但是可能会难执行,就算有抵押、查封保全,走拍卖程序又要付出大量时间成本。

  张晓华表示:“二审案件,除非有新证据,办案法官通过看案卷后对案情会有很清晰的认识,可大致判断出当事人是否在通过司法程序拖延诉讼等。如果双方对案件事实和应该的结果都心知肚明,这种情况比较容易调解成功。如果诉中调解成功,诉讼费减半,这是实实在在的。”

  >>>心理疏导

  建立信任 拓宽争议化解渠道

  劳动争议案件,涉及民生,诉讼费10元。随着市民法治意识、权利意识、维权意识提高,遇到不公正待遇选择诉讼的越来越多。起诉内容很广泛,比如防暑降温费、休假补贴、经济补偿金等,可能一个案子有十多项诉讼请求。“为拓宽劳动争议案件纠纷化解渠道,根据这类案件的特点,金融审判庭引入心理疏导机制。选择具有心理咨询师证书、擅长心理疏导的法官和法官助理组成审判团队,庭审中先“听”,观察当事人情绪是否比较理智;同时释法说理,让当事人对案件的审判结果有正确的预期,在诉讼全流程中通过“同理、共情”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建立信任,弥合双方的分歧,从而有效化解纠纷。”青岛中院金融庭法官助理张雅彬表示,该类案件引导双方尽量当庭支付,或者在调解书中加上违约条款,让调解书切实履行,真正兑现劳动者的胜诉权益。

  在一起农民工讨薪案中,劳动仲裁和一审阶段均无法达成和解,双方在二审阶段对抗激烈。青岛中院金融庭引入心理疏导机制,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注意观察当事人的情绪变化,通过心理疏导促成当事人与法官之间、当事人之间的互动,消除各方对立情绪,找准农民工与总包单位的心理和利益平衡点,耐心细致做调解工作,仅用10天时间,全部农民工与总包单位达成和解,总包单位按一审判决金额全额向农民工支付工资68万余元。

  青岛中院金融庭法官助理冯耀辉对心理疏导也有自己的感悟,和90后新法官相比,有些案件“老”法官调解起来更得心应手。丰富的社会经验、同理心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法官更容易找到纠纷当事人的“心结”。“夫妻双方离婚后,前婆婆状告前儿媳,当时买房借钱没打欠条,同样情况也有丈母娘告前女婿的,这些家事纠纷怎么调解?当事人双方看起来是婆婆和儿媳、丈母娘和女婿,实际上还是两口子的问题,法官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掌握好这个‘关键点’,双方很容易达成一致。” 冯耀辉表示。

  >>>人文关怀

  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在老百姓看来,法律像戒尺一样严格,法官就是拿着戒尺的人,铁面无私。在张晓华看来,她审理过几千个案件,每个案子可能都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命运,除了公平正义,她也希望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近年来,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一直保持高位运行,在该类案件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突出问题是当事人证据意识比较薄弱,从而导致事实认定成为案件审理的难点。”张晓华向记者讲述一起令她印象深刻的案例:原告在被告的指示下向被告及多个案外人转款,但因证据不足,一审仅认定原告向被告的转款为借款。案件来到二审,张晓华得知原告因家属癌症申请延期交费,又没有钱聘请律师,不知该如何举证,精神极度焦虑。在张晓华释法明理下,原告修复了手机,提交了微信收藏夹的内容作为证据,这些证据能够证明其向案外人转款均系受到被告的微信指示,与借条载明的金额亦能互相印证。

  事后原告表示:二审还她一个公道,也救了他们全家。她的儿子因为父亲病重无钱治疗,对外债权也没着落,影响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不能如期参加高考。二审增强了孩子对法治的信心,孩子也会继续复习参加来年的高考。“作为法官,一方面要用好手中的裁判权,另一方面诉中调解,多一分耐心,而不是机械办案,给予当事人人文关怀,努力更加接近事实真相,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力量、司法的温度。”张晓华表示。

  >>>诉前调解

  全市法院今年调解成功9.2万件

  上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我市政法系统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涌现出大量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全市法院延伸解纷触角,主动参与诉源治理,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全市法院58个人民法庭对接724个基层治理单位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委派基层治理单位受理纠纷9403件,居全省首位。2021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调解案件总数、调解成功数均居全省首位。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调解完结案件14万余件,诉前调解成功9.2万件,调解成功率63.44%。

  全市法院畅通多样化立案渠道,2023年以来,网上立案27.7万件,立案审核周期平均1.28天。数字赋能全面推进二审网上立案改革试点工作,二审案件立案周期平均缩短50余天。不断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司法关怀,与市残联联合开展“有爱无碍”创建活动,为特殊群体提供各类适老、适残设备及预约上门立案等服务。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累计接待来访群众13.08万人,代办立案4.03万件次。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陈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