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有一座观象山,一座很小的山,在海边,山上有气象观测台所以叫观象山;生活在青岛的艾玛写了《观相山》,“那个‘象’是形而上的‘象’,这个‘相’有点形而下,小说要接地气。”
关于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观相山》,艾玛总结,就是关于“在一场大事件当中,普通人如何生活”的小说。她坦言:“我很信赖在大的事件中,历史的洪流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我觉得是非常可信的。”
一部描摹普通人生活难度的作品
《观相山》于《收获》杂志2023年2月刊首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在近日出版。讲述在东部沿海城市青岛,看似平静的生活水面下,女子邵瑾与丈夫范松波各怀心事。沉甸甸的情感、不再清醒的故交、手抄地藏经的还俗和尚……高山、大海、庙宇间徘徊着的宛如暗格的往事,一边不断折叠,一边无从追问。它是一出讲述人如何确立尊严、秩序、内在伦理的小说剧,一部描摹普通人生活难度的作品。
日前,《观相山》在上海举办首发式。小说家,同时也是《收获》编辑的王咸在现场表示:“我们说写作都是经过,艾玛这个小说里写的事情,也就是前两年刚刚发生的事情,在阅读这个小说的时候,一个刚刚发生的题材作品,读起来给我的感觉是很悠长的故事,一段生活。她那个小说写得非常沉浸,语言细节,包括对生活的思考,好像是经过沉淀很久的东西写出来的。这个可能就是这个作家的功力所在,她把很激烈地影响了我们的一段生活,写出了有历史感久远的感觉。”
艾玛说:“我很信赖在大的事件中,历史的洪流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我觉得是非常可信的。这个小说我也想尽量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当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需要写一些文字,“我在《收获》的创作谈写了:好像每天有一个事情做,一个沙堆一样,靠写作帮助自己度过这几年,所以有了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状态。”
深层次理解城市多视角彼此体谅
《观相山》里写到青岛这座城市的生活,很接近现在有一种风格,CityWalk。80后学者、作家项静认为,这几年的生活,诞生了新的美学或者生存方式,“我们在城市里游走,你好像突然又重新爱上了这座城市。”
《观相山》中,并不是单纯的对一个城市的呈现。真正理解一座城市,不仅是细节的感知描写,而是更多关联更深层次的理解。《观相山》把城市跟人跟景物和世界和时代都进行充分融合,把它变成小说的故事和人物的情感。艾玛解释,之所以把这个故事的背景放在青岛,“因为我到青岛二十年了,觉得好像可以写写。我也不仅仅写了青岛,从我写作经历来看,我大概是到青岛以后开始写我的家乡小镇。2003年到青岛,回头看隔着一点距离,去写作的时候非常有感觉。快二十年的时候,我觉得青岛跟我亲近了,可以写了。”
艾玛引用尼采的话——“不幸的婚姻里不是因为缺少爱情,而是因为缺少友谊”来描述她这小说里的情感方式。她也坦言现在年轻人非常不容易,“我更多地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过上比我们这代人更好的生活,或者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
如何捍卫更好的生活?理解和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如果人们做了一个自认为非常正确的事,它可能最后的结果不是那么好,为什么?艾玛说:“尼采还有一句话,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灾难。有理想是必须的,为什么理想主义者是个灾难,他可能太想建立理想的状态,他做了很多有害的事情,所以反而会不利于建立理想主义的生活。经历这些年的生活,互相的理解互相的爱让我们用最小的伤害最快的速度熬过这个生活。在这本书里大家看到一种互相体谅,这种体谅是建立在多视角的基础上,我们日常说的最多的是你换位思考一下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贾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