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 阿占
阿占
“加吉头,鲅鱼尾,刀鱼肚皮唇唇嘴。”记得小时,逢年节,饭桌上有了讲究的鱼,祖父总会念叨一番,配上志得意满的表情。物质丰富以后,祖父已作古,父亲继续这样念叨,表情仍是志得意满。
前三种鱼,都熟识,都好吃,唯独“唇唇”不知所以然,我竟也没多问,只埋头干饭,尽享普通人家的幸福时刻。
直到写了《海货》,一边田野调查,一边案头审慎,便有心搞明白“唇唇”乃何方神圣?各种渠道淘来老图册,紧着翻。其中一本出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图文并茂,渔村俚语结合海洋方志,终于让我得知,“唇唇”是黑鳍髭鲷,方志里称之为“重唇鱼”,据说它的唇有两层,Q感厚满,味道鲜美,真相由此大白了——但髭鲷(zī diāo)二字,我是琢磨良久,才敢默念出来的。
这种不确定感已经很久很久了。每当觉得自己略有文化的时候,各种鱼名儿就会来送“下马威”,将我打回原形,字盲一样不敢开口。无可奈何啊!鱼群如天上星宿那般密集,鱼雷形的栖息于中层水域,箭形的栖息于表层水中,侧扁形的栖息于近底层和底层,蛇形的栖息于海底植物丛中……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近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万米深渊,各有各道,已知的达一万两千多种,未知的,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种。
有段时间,我总结了一个窍门,颇自以为是——鱼名儿通常按形声法造字,读音参照声旁,“见鱼念半边”。等到见识的鱼种多了,发现又不是这么回事了。
比如,鲔(wěi)鱼,却常被人们误读成“有鱼”。此鱼俗名金枪鱼、吞拿鱼,是一种鲭科的海洋鱼类。游泳速度快,平均时速约60~80公里,瞬时时速可达160公里。鲔鱼的肉色为红色,这是大量的肌红蛋白所致。
比如,鲷(diāo)鱼,常被误读成“周鱼”。此鱼俗称加吉鱼,是海洋鱼类中的一个大家族,品种多样,色彩丰富,中国沿海均有分布。鲷鱼有个特别的本领,那就是变性。一条雄鱼带领十几条雌鱼一同生活,雄鱼如果死去,雌鱼中较健壮的那个就会变成雄性,成为新的一家之长。
比如魟(hóng)鱼,常被人们误读成“工鱼”。此鱼也叫魔鬼鱼,生活在海底,软骨无鳞,身体扁平,常将身体埋在沙子中伏击猎物……
到底是谁在为鱼起名字?第一人选当然是科学家,他们综合鱼类的外形、行为、生物学等各种因素,以确保所取的名字与这种鱼类的实际特点相符合。其二便是当地渔民,他们制造了鱼的俗称,依据离不开形态、习性和传说。
传说加吉鱼的名字来源唐太宗李世民。那年,太宗东征登州,择吉日渡海游览海上仙山,在岛上品尝了长相漂亮味道鲜美的鱼,随后问随行的文武官员,此鱼何名?群臣不敢胡说,作揖道:“皇上赐名才是”。太宗大喜,吉日渡海,又遇如此鲜味为吉日增彩,吉上加吉,便有了“加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