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正式候选人(含团队)事迹简介

青岛晚报 2023年12月05日 张译心

  13【见义勇为】 翟元敏

  实习女生无悔救人展青年担当

  翟元敏,女,汉族,2002年11月生,山东临沂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在危难紧急的时刻,年仅21岁的她没有一丝犹豫,挺身而出,舍己救人,虽不幸截肢却无怨无悔,以青春之躯,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壮歌。2023年7月30日,在青岛某托育有限公司实习的翟元敏,突然听到同事呼救,立即前去救援,眼前的同事被困在摇摇欲坠的货梯里,在危急关头,她没有退缩,和同事们一起想方设法、争分夺秒将被困同事从货梯上救下。然而,就在同事获救之时,货梯却突然坠落,不幸砸中了翟元敏的左腿,导致她小腿胫骨、腓骨、血管、神经和肌肉全部断裂。由于坠落货梯设在厨房,环境脏乱,导致翟元敏腿部感染异常严重,先后经历6次手术后,最终因伤势过重,不得不选择截肢。面对如此变故,翟元敏却坚定地说:“我并不后悔,因为在生命和自己的左腿之间,我不能有一丝犹豫,在未来的人生中,我依然会坚持不失助人的信仰,乐观面对人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翟元敏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曾获“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其事迹也被生活在线、扬子晚报、半岛新闻等多家媒体进行关注报道,获得了广大市民的点赞和好评。

  14【诚实守信】 刘元九

  41年家国一诺 农民账本成“国家记忆”

  刘元九,男,汉族,1953年8月生,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村民。“只要国家需要,我一定会记到拿不起笔为止!”这是刘元九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对国家许下的承诺。乡村的巨变、祖国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自他从1982年开记的一笔一划、字里行间中跃然眼前。41年的不懈坚持凝结着执着如初。对于仅上过几年小学的他来说,记账不是个简单活儿。他说:“我没有半途而废,是因为我有三大法宝:决心、恒心和耐心。”刚开始坚持去做,想的是为后人留点资料,让后辈看看自己这一代人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是决心的前提;后来发现能为社会做点贡献,虽绵薄但能为世人所用,这是恒心的理由;当社会的期许与自己的执念重合,自我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酿成了一个理想:为国家记录滴滴点点,为家庭记录一针一线。国家博物馆于2007年、2017年分两次收藏了他累计34年的账本,这也是国家博物馆目前唯一收藏的农民家庭账本。当年账本被收藏时,朴实的他就一个要求:“给我一个月时间,我把账本抄一遍留给自己和家人。”国家博物馆也对他许下承诺,只要他或后代继续记录下去,记多少年就收多少年。时至今日,刘元九的手写账本已增至41年。

  15【诚实守信】 周思奇

  一诺千金“好女儿”12年照顾同学双亲

  周思奇,女,汉族,1982年1月生,山东青岛人,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初级中学教师。

  高中同学不幸离世,留下孤苦双亲,周思奇用温情的坚守和陪伴,与老人逐渐建立起如父如女的亲情,抚慰了无依老人创伤的心灵,温暖了一个残缺家庭痛失的亲情。她以一个“女儿”的身份,默默地选择了儿女担当和细微关怀,以亲人般的体贴,帮助老人走出痛失亲人的阴影,从而阳光快乐地生活。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们俨然成了老人“孙女”式的小棉袄,幸福的院子里洋溢着欢乐亲情。

  12年如一日的陪伴,她无怨无悔,甘之若饴。从筹集善款到采购生活物资,从日常问候到关怀探病,她始终坚守“爱己及人”的原则,让爱心不断档、不缺席。老人生病时,她总在第一时间出现在老人身旁;逢年过节时,老人家里充满了祖孙三代的欢声笑语,亲情接续让这个家完璧如初。作为一名教师和妈妈,她以身示范,胜过无数空洞的说教,在无形中播撒下爱心的基因和种子。今天,她用无言的坚守,阐释着人间大爱;明天,她将继续勇毅前行,矢志不渝耕耘爱的土壤。周思奇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市民”“山东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16【诚实守信】 董述飞

  用行动书写“最美退役军人”的诚信本色

  董述飞,男,汉族,1990年5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李沧巴士公司驾驶员。2010年,董述飞成为一名守护川藏线的汽车连战士,他把川藏线看做一诺千金、驰骋担当的战场,许下“报效祖国”的宏愿,用军人的诚信一次次征服海拔高高的大山和蜿蜒曲折的征程,出色完成党和人民交予的重任,铸就着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大诚信”格局。董述飞退伍后进入公交行业,他将军营里的“大诚信”融入工作“小切口”,多年来零事故、零违章、零投诉,安全行驶17万公里,与乘客持续相约“特色车厢”,春有“爱情信任专车”,夏有“清凉无忧车厢”,秋有“中秋手绘车厢”,冬有“温暖爱心车厢”;2020年,“岛城先锋”号驾驶员宋杰师傅将高考专车“接力棒”交给董述飞,面对师傅信任,董述飞满载力量,每年创新举措,持续守护着高考生的平安与希望。接续发力,初心相寄,延伸着“大诚信”触角。“参军,就是要保家卫国!离开部队,我也要铭记初心,不忘使命!”疫情期间,董述飞一面坚守岗位,一面投身公益,每周固定时间在星河爱心素食餐厅做志愿者,帮厨做饭、为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从未失约,一坚持就是一千多个日夜。2022年12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近年来,董述飞先后获得青岛市金牌老司机、青岛青年先锋等荣誉。

  17【敬业奉献】 于丹

  青岛小嫚勇夺中国首枚克柔术亚运金牌

  于丹,女,汉族,1999年3月生,山东平度人,共青团员,北京市北体大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国家柔道运动员。1999年3月,于丹出生于平度市东阁街道沙岭村,自小就展现出卓越的体育天赋。2010年,于丹被平度体校选入,开始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因肯动脑、愿吃苦,她进步神速,两年后,加入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师从董建青、程政教练进行柔道训练。2014年,她成功考入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然而,这一年也是她最为煎熬的一年,母亲意外离世,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回想起母亲一直以来的嘱托,她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从2016年起,她的人生就开启了“开挂”模式。“全国柔道青年赛第一名”“东亚青少年柔道公开赛第一名”“浙江杭州亚洲克柔术锦标赛第一名”“浙江温州全国柔道锦标赛暨男女混合团体赛个人第一名”……于丹的付出最终换来了无尽的荣誉和掌声,并于2021年成功加入中国国家队。2023年10月1日,她仅用20秒定乾坤,以绝对优势成功夺得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克柔术女子70公斤级冠军,成为亚运会史上首位获得克柔术金牌和奖牌的中国国家克柔术队运动员。于丹的事迹给了众多年轻人们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动力,就个人而言,她的成功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她将继续努力进取,不断超越自己,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18【敬业奉献】 马龙腾

  “守山人”风雨无阻“护碑”二十载

  马龙腾,男,汉族,1972年1月生,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平度市天柱山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一把笤帚、一把小铁铲,这是马龙腾巡山“护碑”必备的装备,一边巡山一边清扫山路,一天两次,雷打不动。刚到文管所没多久,为了防止有些邪教分子半夜在山体石刻上涂写标语,那段时间,他经常裹着军大衣在山上一蹲就是一夜。由于地处荒山,以前没有私家车时,马龙腾每次上班都需要先坐公共汽车到达镇上,再步行1.5公里到天柱山。山里气候变化莫测,冬天寒风刺骨,夏天地表烫人,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已坚守了20个春秋。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没有陪老人守岁,也记不清有多少个中秋没有与妻女团圆,为了守护好文物,老马奉献了太多太多节假日。原本从事美术绘画专业的马龙腾,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柱山魏碑石刻,自费购买了各类石刻书法和魏碑史料理论书籍,工作之余便一直扎在书堆里。从2003年第一次讲解天柱山石刻开始,马龙腾一发而不可收,很快对天柱山的摩崖石刻达到了痴迷程度,这些年来仅用于购书的费用加起来已有4万余元。如今,两鬓已生白发,但马龙腾依然是那个不舍昼夜、披星戴月的“看山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以一颗朝圣般的心,默默守护着这些历史瑰宝,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2022年,他荣获“全省最美基层文物工作者”荣誉称号。

  19【敬业奉献】 王京京

  80后蓝领用匠心铸就企业发展

  王京京,男,汉族,1988年3月生,山东青岛人,青特集团有限公司电力处技术主管。80后的他,有着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执着与坚持,也有着追求突破而勇于革新的勇气和担当。他刻苦专研,一年吃透50本电气专业书籍,“十年磨一剑”,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工业机器人领域技术专家;他攻坚克难,带领团队先后创新攻关课题26项,获国家专利62项,先后攻克青特集团电气设备数据管理平台建立、进口机器人自主维修等技术难题,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130余万元;他开拓创新,组织实施数控系统及自动流水线改造,让专业操作更精准、企业产品更优质;他成立“王京京工匠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开展创新攻关,先后组织实施精益改善提案133项,取得技术创新成果12项、36项先进操作法在各级评选中获奖,带动职工提出创新议案1000余项,为企业创造效益1800余万元。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王京京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他时刻以择一事、终一身的态度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自我淬炼。他说:“虽然时代在变化,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我会始终以奔跑者、进取者的姿态,奋斗在路上。”曾获全国、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能手、振超技能大奖、青岛大工匠、青岛市“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其事迹先后在中工网、海报新闻、青岛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20【敬业奉献】 刘大海

  20年科研长跑,破解海洋碳汇分类和核算难题

  刘大海,男,汉族,1983年11月生,安徽岳西人,中共党员,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海岸带中心主任。积极投身海洋强国建设,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蓝色国土上。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在工作上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牵头编写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碳汇综合性行标《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并发布,参与了中国第一部海岛法的起草和第一部全国海岛保护规划的编制,开展了国家、区域(海岸带、长江)、省(山东、广东)、市(青岛、深圳)、县(荣成)、片区(崖州湾)多层级海洋与海岸带规划试点,主笔《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规程》并立项国内首个省级标准;带领部门获得国家海洋局“青年文明号”称号,带领部门党支部获得建党百年“两优一先”海洋一所先进党支部称号,在《NATURE》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等项目30余项,出版著作4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科技优秀图书奖等省部级奖励表彰20余次。筹建并获批自然资源部首批新增重点实验室——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并担任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学术带头人。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首席记者 张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