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到梅园赏梅。 刘卓毅 摄

梅花绽放春意浓,踏青赏梅正当时。
3月16日,第23届中国·青岛梅花节在李沧区十梅庵风景区开幕。这一届梅花节,以“来李沧·遇见‘梅’好”为主题,借助2023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契机,依托李沧乃至青岛独特的文旅资源,集花卉鉴赏、旅游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
这一届梅花节,从3月16日持续到4月16日。记者从李沧区文旅部门了解到,和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以来,李沧区梅园、世博园等景点的客流量大幅攀升。这背后,离不开李沧区各级各部门围绕建设绿色城区下足的功夫。生态环境,正日渐成为李沧区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李沧,共踏一场文化之旅
“这个春天,我们‘以梅为媒’,欢迎大家来李沧踏上一场文化之旅。”梅花节组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李沧区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梅花节吹响了深入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提到青岛,很多人都会想起浪漫优雅、红瓦绿树的海岸线,会记起壮丽梦幻的灯光秀。其实,青岛不止有海的澎湃,还有山脉的绵延起伏。
如果说大海象征着青岛这座沿海城市的宽广胸怀,山脉的背后,更多了几分历久弥坚的韧性。当疫情的阴霾渐渐散去,消费信心复苏的春风阵阵吹来。3月24日记者从李沧区文旅部门了解到,作为李沧区春季的两大景点的梅园和世博园,2023年接待的游客量和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实现大幅上涨:梅园从开园到今天共接待游客6.4万人次,预计今年11万人次,与2019年相比上升超过13%;世博园今年已接待游客19.8万人次,与疫情前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7倍。
梅园,在老虎山北麓;世博园,位于百果山。这些山就像是经历过岁月变迁的老人,曾经远眺青岛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如今,繁华已到家门口。这些年,李沧区全力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绿色日渐成为李沧最鲜明的底色。
这里有,开门见景推窗见绿
市民刘先生家住重庆中路,每到周末,他经常带着家人去老虎山公园游玩。“在山上的凉亭歇歇脚,西边能看见沧口和胶州湾大桥,东边能看见李村商圈,还能看见新建的信联天地高楼,能把李沧望个遍。”刘先生称。
占地总面积362公顷的老虎山公园是李沧区2020年及2021年重点改造的山头公园,2021年下半年竣工开园。这里绿树成荫,山水相宜,是周边居民自然化休憩、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理想场所。这里已成为青岛市最大的海绵型山体公园,与十梅庵公园(梅园)同期入选青岛市首批“青岛森林氧吧”。
这些年,很多李沧区的居民发现,如今已不仅是开门见山,更是开门见景——记者从李沧区城市建设管理局了解到,李沧区山体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植被条件良好。李沧区共有11座山体,分别为烟墩山、楼山、坊子街山、河南庄山、牛毛山、枣儿山、双峰山、老虎山、百果山、卧龙山、青台山,总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1/5。今年7月,被列为李沧区2023年“区办实事”的双峰山公园将开工建设,年底前完成公园环山绿道基础施工,2024年底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这里将被打造成集运动休闲、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与研学等为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展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层次丰富、季相分明”的生态景观。
自2016年以来,李沧区委区政府大力落实城市“双修”政策和城市塑造上的“山水园圈”工程,利用山岭的地貌优势结合海绵城市试点,不断完善山体设施,进行山体修复,改善山体水生态,降低山洪风险,全面提升绿地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了山水相依、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城市新形态。
来打卡,口袋公园盛满“微幸福”
大村河、李村河、楼山河……在青岛城区,超过七成的河道位于李沧区。目前,李沧区这些年正在持续发力,把“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道环境留给市民。记者在李村河上游探访时发现,青银高速附近的河道两边栽种了柳树等苗木,还有荷花、芦苇等景观植物,每当有风吹过,河水总会微微泛起波澜。除了散步的中老年居民外,还有不少人在河边慢跑锻炼。
在李村商圈附近的李村河中游,河道里两侧已经硬化,有的地方还修建了木栈道。2016年夏天,李村大集从河道搬到了重庆中路,经过进一步治理,李村河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已成为周边一景,现在很多人晚上会在附近散步。据李沧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指挥部介绍,如今,李村河入海口国控断面已实现水质跃升至地表水Ⅲ类水质。2023年二季度,李沧区将先期启动李村河下游样板段(君峰路-重庆路段)建设项目,系统开展生态治理、环境提升、滨水公共空间改造,届时将把李村河下游(君峰路段-重庆路段)打造成为“生态绿带”“生活秀带”“产业活力带”,进而成为城市的“金腰带”。
位于合川路以西、广水路以南,有一湾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水体。这里,曾经是蓄水的佛耳崖塘坝。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周边建起了高楼大厦,塘坝已被改造成晓风湖畔口袋公园。记者探访时发现,水池边的木栈道、塑胶跑道已经修起,旁边还有座椅、滑梯等游乐设施。天气晴朗时,水池中倒映着周边现代化的房屋和北侧的山脉,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我们遵循‘绿化为民、绿化惠民’的公园城市建设宗旨,致力于打造居民身边的精品口袋公园,改善城区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李沧区城市建设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李沧区已建成80处口袋公园。
现如今,新旧动能转换正塑成优势
提到李沧东,很多人会想到连片的新建住宅区;提到李沧南,很多人会想起繁华的李村商圈和面貌焕然一新的李村河;提到李沧北,很多人会想起成片的老厂房、物流园和尚未拆迁的大片城中村……现如今,承载着青岛工业记忆的李沧北,环境面貌悄然发生着变化:遵义东路附近的楼山河两侧建起了漫步绿道,栽种了各种各样的景观树,河流上有廊桥。漫步在公园硬化小路上,耳畔传来鸟儿的叫声,小鸟在枝头飞来飞去。在河边小广场上,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玩耍。
记者从李沧区了解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李沧区是青岛市新增人口重要承载区,常住人口增加22.5万人、增长43.9%,分别列各区市的第三位和第二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李沧北部住宅小区在不断增加。遵义路东段除了湾头馨苑小区,印象湾、印象滟等小区也陆续建成。2020年,楼山河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提升了附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大家出门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态环境。
今年1月初,李沧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当前,李沧区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塑成优势,“一站一圈两区多组团”全域发展格局已经全面铺开。2023年,李沧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突出抓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城区品质“四个重点”,不断开创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建设新局面——从“新发展理念”“绿色”“低碳”等关键词不难看出,李沧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将被提升到新的高度。
以绿色为鲜明底色的李沧,未来可期。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首席记者 刘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