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谷仓》与万物一起交融合唱

青岛晚报 2022年06月11日

2022.06.11 星期六

     

     

    

有人说,大地上最好的

  庄稼是文学。反过来说,文学也离不开大地的滋养。作家似乎是更贴近大地心跳的那一拨人,作家周蓬桦深入故乡、森林与草原,体察生灵与自然伦理,用简洁明亮的散文语言,以个人化的投入姿态,呈现个人命运与万物共情的价值思考,于是有了散文集《大地谷仓》。该书既有对富饶故乡和绚丽山河的书写与赞美,又有对艰辛历史与当下富足生活的回望与反思,散发一腔健康、明丽而又深厚、宽广的大地情怀。

  《大地谷仓》周蓬桦 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出版

阳光健康书写“大地情结”

  《大地谷仓》是一部散文精选集,收入了七十余篇作品,“算是一次梳理总结,其中新近作品占据了绝大部分,旧作只有寥寥的几篇。这本书可以看到我作品所涉及的领域,广度与深度。 ”概括来说,周蓬桦有浓重的大地和原生情结,这是因为自幼在野地里游荡惯了,喜欢乡野上的事物,尤其喜欢小动物——身边聚集的朋友性情也大体如此。"这样的人往往心肠软,活得纠结,凡事爱问个究竟,刨根溯源,喜欢操闲心,对世间万物有着悲悯与包容之心。 "恰如诗人叶赛宁所言:“找到故乡,就是胜利”。

  其实,每一位作家都有着自己的个人偏好与审美趣味,周蓬桦尽量模糊时间背景,模糊现实题材或浪漫主义,转而追求书写万物在时间中的生存状态,让自己的文字更像一片茂密的野生植物,“让它们带有强烈的大地烙印,看上去是阳光和健康的,是从自然界脱颖而出闪闪发光的素朴之物。换句话说,它们将归于简单明了,而较少矫饰与匠气。 ”

  大多数人的写作都在书写记忆,但回忆总会有掏空的那一天,散文又是一种耗材巨大的文体,写着写着就重复了。在周蓬桦看来,当下的散文写作同质化克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一窝蜂”式的乡土,翻来覆去的历史演绎,也有婆婆妈妈的亲情俗套。 “观念的改变可以让人从自设的樊篱中解救出来,进入更高远的天地境界,写作当会随之提升。 ”

  在《大地谷仓》中,会看到一些写作技术层面的探索性和多样化,以及题材面的不断拓宽,“但我个人认为,比较突出的变化还是对事物深度的追求,即对纵向提升的追求倾向,这大约是近年来心态趋向安静的结果。 ”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喧嚣退却之时,独自凝望浩瀚星空,便会产生对世间万物从头梳理的念头,许多新的想法与判断就这样发芽,落地生根。对世间万物一遍遍追问,直至找到接近真相的答案。在技术表达上,周蓬桦还追求一种文字的况味,力求把生命日常稍纵即逝的感受一把抓住,“像抓住一道闪电。 ”

行走自然用散文传递善意

  通过这些年的行走与田间考察,周蓬桦感觉自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爱山川与河流,森林与草原,进而延伸为热爱生命,热爱弥漫的人间烟火。珍惜大地上的一切美好过往,亲情友情,纯粹的艺术交流,不染尘俗的聚会,一次次地为自己做减法,即“说有用的话,做可行的事”,把自己悟到的道理,总结出的新鲜经验,用散文的形式进行传递——传递善意,传递宽阔,传递精神良知的坚持——这是一种随时间而至的包容。 “简而言之,我的目标是传递一种哲学层面的认知,并且期望自己永远谦卑如一粒尘埃,向世间万物学习到哪怕一毫米的见识——永远敞开胸怀,永远。 ”

  在年复一年的写作过程中,周蓬桦会自觉地与万物建立起一种对等的亲密关系,而打通事物的屏障与壁垒,最好的办法是走出固有的环境,到大地上去汲取新鲜的精气,”比如在长白山原始森林,我设想自己是一只动物,野狐或者梅花鹿——设想自己处在它们的境遇,在风里雨里觅食悲欢,并且随时遭遇生命危险。 ”当行走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有许多东西得到了释怀,“我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感觉今生为人的幸福,我想把这种幸福和许许多多的发现传达给读者,这或许会有一些积极意义与建设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