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庚胜在传统文化与文旅共融论坛上。 王 雷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人物简介
白庚胜,男,纳西族,1957年2月14日生,云南丽江人。文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萨满学会副主席、国际纳西学学会会长、中国象征文化学学会会长。著有《〈黑白战争〉象征意义辨》《揭开玉龙第三国的秘密》《江南稻作起源传承研究》《东巴神话象征论》《世界文学三百题》《云贵高原文化》等著作、译著,主编“灿烂西部”丛书及《金沙万里走波澜》《玉振金声探东巴》等著述。
核心观点
■“青梅论‘道’,知行合‘旅’”论坛的选题,也是我参加的所有王阳明研究论坛和研讨会里现代性最强的一个,它虽然在青岛举行,但性质是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与会者既有纯学术的知识分子,体现“知”;也有“行”的实践者,思考对王阳明的研究成果在企业如何应用,这些与会者的构成很好地体现了“知”和“行”两个方面的集合。
■在文旅建设当中,一定要突出文化的主体性,不能让文化成为旅游的配角,不能把文化商品化,只为旅游搞钱。旅游有传播作用,但它本身不创造思想价值,文化能产生商业价值,更能产生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精神思想价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伟大的文化还是思想家的智慧。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文旅融合当中确保精神文化的品位。
■过去我们研究民族,只研究少数民族,其实研究汉族也很有意义。汉族自身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和其他民族融合,就像移民社会一样。中华就是多元多样的,“中华”的“华”就是多元性、包容性强的意思。中华文化能接纳包容各种文化,几千年来,各种文化都融合在一起。
■青岛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在青岛发展文旅,要考虑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国际文化,多种文化资源在这里汇集,现在我们要加以整合。发展旅游文化不要只局限于具体的景点,要思考如何实现文化的中国化、现代化、现实化,从这些角度把青岛的文化旅游做出国际性特色。
“青梅论‘道’,知行合‘旅’”——传统文化与文旅共融论坛近日在青岛日报社举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应邀参会。作为国内文化领域的巨擘,白庚胜多年来深耕民族文化的学术体系,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全球传播,同时对云南、四川、山东等地文旅融合有着深度参与。近年来,他致力于文化强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推动技术赋能、AI融合、活态化传承,助力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发展。
此次青岛之行,白庚胜高度肯定了“青梅论‘道’,知行合‘旅’”论坛在王阳明研究之“现代性”方面的破题。他认为,“王阳明”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命题,而是根植于中华文化脉络里的大命题。以此次论坛为起点,青岛应深挖城市文化特色,将中华文化的多民族性、有机性与知行合一结合,打造第四代文旅升级的新模板。
王阳明研究,凸显现代性
记者:此次青岛举行传统文化与文旅共融论坛,邀请了国内外王阳明研究的重要力量参与,您对此次论坛有什么感想?
白庚胜:王阳明研究历来在“现代性”这个角度比较缺失,这次论坛算是入题。所谓“青梅论‘道’,知行合‘旅’”——从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事业建设、文化行业建设角度入手,王阳明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这次论坛的选题,也是我参加的所有王阳明研究论坛和研讨会里现代性最强的一个,它虽然在青岛举行,但性质是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韩国有两位学者和五位实业家出席,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特点,与会者既有纯学术的知识分子,体现“知”;也有“行”的实践者,思考对王阳明的研究成果在企业如何应用。这些与会者的构成很好地体现了“知”和“行”两个方面的集合。
记者:关于“王阳明研究”的文旅融合命题,有什么新的趋势,与当前的现实有什么连接?
白庚胜:在文旅共融或者与现代生活融合方面,目前存在把王阳明文化过分旅游化的现象。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时候,总是旅游占强势,文化占弱势。有的城市过分消耗文化资源,有的城市只是停留在卖门票、景观游玩这些层面,更高层次的文化、哲学、审美方面的内容还没有开发出来。文旅融合不能太功利化,要防止文化的过度旅游化。
当下研究王阳明的人和单位众多,对于民间自发的研究工作,政府文化部门要有意识地进行规划引导,让研究工作规范起来,王阳明研究要有秩序。
记者:避免过度文旅化,哪些案例值得借鉴?
白庚胜:首选云南丽江。丽江现在正在进行文旅的第四次革命,这对行业有非常重要的启示。过去的丽江旅游,最初是看玉龙雪山、金沙江、虎跳峡这些自然景观;到第二个阶段开始有民俗风情的旅游,看泸沽湖、听丽江古乐,这时文化旅游出现了,但当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旅游的概念;第三个阶段是“丽江模式”,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文化加旅游的模式,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共生关系,通过科学规划实现经济收益反哺遗产保护,文旅结合的概念推广到全国。
现在丽江模式有了第四代创意点,这是我提出来的,就是利用市场和高科技比如AI等手段,把东巴经典里的神话故事传说展现出来,开发类似《哪吒之魔童闹海》那样的旅游文化产品。为此,丽江建立了7个数据库,云南科技大学、北京信息技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都参与其中,将数据要素和素材进行分类,组织团队大规模介入丽江东巴经典和民俗文化的动漫制作过程。这样可以扩大文化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传播能力,游客即使没有到丽江实地感受,也可以在虚拟空间进行体验,把当地文化资源全部调动起来,让全世界都能体验到中国文化。以后文旅行业的发展趋势就是虚拟旅游和实体旅游结合的方向,这对全国应该有着先锋启示作用。
记者:如今的小长假,部分旅游景区游客太多,体验感确实需要提升。
白庚胜:丽江现在每年接待8000多万游客,一到节假日就人挤人,游客体验感不是很好。所以只能想办法进行第四次“创业”。看丽江,不一定非得到丽江才行,可以偶尔去一次,平时就在家通过虚拟方式细看、深看,这样有可能提高文化体验感,也不会因游客量超负荷而破坏当地文化资源。
拥抱高科技,贴近年轻人
记者:在本次论坛上我们了解到,有学者开始以高科技工具进入到王阳明研究领域。诸如AI工具等与王阳明研究、心学研究有结合的契机吗?
白庚胜:这次青岛论坛就涉及将王阳明研究与AI结合的内容。首先要用高科技工具整理与王阳明有关的自然信息,其次是他的社会信息,比如履历、功业等,第三是王阳明研究的成果。做研究,资料、数据整理工作是第一位的,电脑通过AI技术已经完成了对2.4亿本书、4000亿张图片的记录。目前,王阳明的研究工作比较零散,多为各地自发进行,应该有国家统一的集体规划,跟上时代步伐,比如成立中国王阳明研究院或者王阳明研究同盟,设立王阳明研究基金等等。有了资金支持,还要制定方案,确定数据库由谁做、怎么做,确定具体预算,联合科学家、工程师一起研究,最后得出成果。如果不与高科技结合,“王学”虽然能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但它的影响面、持久性、辐射力都会减弱。所以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既不要怕高科技冲击,也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学习驾驭高科技,它是为人所用的。在研究手段上,像储存数据、采集数据、应用的方法论、观念等方面都可以与AI结合。
记者:关于王阳明研究的文旅融合探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白庚胜:很多关于王阳明的研究,容易把历史文化遗产现实地、一对一地庸俗化。在文旅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文化的主体性,不能让文化成为旅游的配角,不能把文化商品化,只为旅游搞钱。旅游有传播作用,但它本身不创造思想价值;文化能产生商业价值,更能产生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精神价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伟大的文化还是思想家的智慧。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文旅融合当中确保精神文化的品位。
记者:年轻人也是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主体,如何吸引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命题?
白庚胜: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可以用一些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呈现。比如说,王阳明有很多传奇经历,他悟道、剿匪、创建书院等故事可以通过动漫、影视、绘本等各种方式呈现,把他的思想和实践融入传奇故事里,先做一些普及工作,让年轻人觉得有趣、有用,创作出适合年轻人的衍生品。要考虑年轻人好奇、好动、追求趣味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有王阳明文化符号的服饰,把“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心即理”等核心思想印在上面。
目前,王阳明文化的推广存在临时性、零散性、民间性的问题,应该真正把它当作产业来做。比如成立王阳明主题旅游集团,将相关的产品、地点整合起来,包括山、水、洞、碑、习俗等内容,把产业分门别类,结合教育出版等领域,肯定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王阳明文化走进现代生活、走进年轻人中去。
记者:正如您之前所说,王阳明研究也有研究次序、秩序的问题。
白庚胜:王阳明的世界是有延伸的。王阳明上面是谁?程朱理学、张载;程朱理学再之前,可以追溯到汉代董仲舒;董仲舒再往上是孟子,孟子又受孔子“仁”思想的影响,“仁”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人需要的秩序等。所以,把中国文化梳理一下,王阳明不是孤立出现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孔子的儒学开始,经历了道、儒、禅等文化相互交织才出现的。中华文化不是离散的,而是千丝万缕、纵横交错的。研究的时候可以找一个切入点,就像从一个人身上取一点细胞,就能了解他的身体结构;透过一滴水,就能知道大海的一些成分。切入点就像那滴水、那个细胞,通过它可以放大到整个文化体系去研究。
追寻“小云南”,破解“夷”密码
记者:青岛在文旅共融领域,有什么禀赋和资源?
白庚胜:青岛在古代属于齐国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梳理齐国时代平度、即墨存在哪些文化资源。在更早的阶段,青岛的文化属于东夷文化,和云贵川的西南夷同属夷文化。那什么是“夷”呢?这个字由“大”和“弓”组成,而个头大、鼻子大、眼睛大,是山东人的长相特点,夷人崇尚武力,有英雄主义的尚武精神。研究青岛和西南民族的共同文化,有一本书叫《山东人的云南血脉》(刘德增、王钧林合著,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研究者注意到青岛及胶东地区有一批人自称“小云南”。20年前,我来山东参加中华母亲节筹备会议,有人问我知不知道“小云南”在哪,我告诉他们“小云南”就是今天云南的祥云县,汉朝时那里叫云南县,元朝成立云南行省后,“云南”的范围才变成现在这么大。祥云县是云南的根。后来经过专家学者考证,进一步确定了青岛和云南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即墨一带很多汉人坟墓上写着来自云南乌撒卫,乌撒卫就是今天的曲靖、昭通、大理一带,明朝时倭寇作乱,朝廷从云南抽调了部分部队驻守山东,这些人后来就成了山东人。学者们找到了大量记录山东与云南有关的历史文献,撰写了系列专著,对于后续鲁滇文旅交流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记者:从“小云南”的例子来看,中华文化的交融非常鲜活,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白庚胜:是的,过去我们研究民族,只研究少数民族,其实研究汉族也很有意义。汉族自身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和其他民族融合,就像移民社会一样。中华就是多元多样的,“中华”的“华”就是多元性、包容性强的意思。中华文化能接纳包容各种文化,几千年来,各种文化都融合在一起。
记者:具体到青岛,应该如何实现文旅共融的宏大图景?
白庚胜:青岛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在青岛发展文旅,要考虑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国际文化,多种文化资源在这里汇集,现在我们要加以整合。发展旅游文化不要只局限于具体的景点,要思考如何实现文化的中国化、现代化、现实化,从这些角度把青岛的文化旅游做出国际性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性。太行山分开了山东、山西,我们这里有着黄河文明、太行山文明的交汇,把这些文化有机组合起来,旅游发展前景会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