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如何助力消费

青岛日报 2025年04月01日

青岛日报2025年04月01日版面

□莞棋

在金融助力消费的大背景下,从“松绑”到升级,消费贷又开始“热”起来。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明确,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此外,针对有长期消费需求的客户,商业银行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可阶段性由不超过5年延长至不超过7年。

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通过金融手段提振居民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随后,多家商业银行迅速跟进,先后调整消费贷额度及期限。

在近日多家上市银行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银行纷纷表示,将进一步助力提振消费,并推出多项举措安排。

平安银行表示,希望借助提振消费的政策时机,在平安信用卡、汽车金融、个人信用贷等已有的产品上调整额度、期限及风险容忍度。

中国银行表示,2025年,中行计划投放超万亿元贷款、创造千亿元财产性收入、投入百亿元消费补贴和减费让利、覆盖上亿境内外消费者,推出“万千百亿”惠民行动十重大礼包,助力居民消费升级。

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扩大消费,银行发力消费贷不仅是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因此,2025年消费贷仍然是银行重点发力的业务。

发力消费贷,银行需要精准把握风险。

在本轮银行发力消费信贷中,利率持续下探仍是“标配”手段,不少银行通过发行利率优惠券等形式,进一步降低信贷利率。

消费信贷的利率并非越低越好。消费贷本质上是通过举债提前消费,贷款最终是要偿还的。银行发展消费贷业务要基于有效消费需求,也要考虑客户还款能力,不宜在利率上过度“内卷”。银行脱离真实消费场景拓展消费贷业务可能累积风险,一些客户获得低价消费贷后可能违规改变用途,甚至“以贷养贷”,要避免通过价格战抢夺存量客户。

发力消费贷,银行还需要综合施策。

在当前的低利率环境下,银行普遍面临净息差收窄、非息收入增长缓慢的压力。门槛并不低的低价消费贷则是获取优质客群的一大“敲门砖”。因此,卷低息消费贷也从一定层面上映射出银行对高端客户资源的激烈争夺。然而,获客只是银行零售业务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留住客户、提高营收、稳定资产质量,才是对银行“内功”的真正考验。银行需要摒弃“粗放式增长”的思维,转向客户深度经营、科技穿透力和生态协同三大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