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幕

青岛日报 2025年03月31日

青岛日报2025年03月31日版面

□米荆玉

2000年前后,青岛颇具影响力的学苑书店推出了青年写作计划,遴选具有创作热情和天赋的写作者加入。匆匆25年后,写作营首批参与者、宝珀文学奖得主魏思孝重返岛城,与当年学苑书店的主理人在小酒馆重聚——这家酒馆的老板也是当年写作计划的成员之一。25年前的一颗种子,放到25年的三月晚风里把酒细参详,浮想联翩。

3月26日,青岛全民阅读研究院开展首批“岛读师”招募活动。10位“岛读师”通过策划组织各类阅读活动,推进全民阅读进入大众生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这则新闻也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全民阅读日即将到来。回想起来,过去一年,我阅读效率最高的一次就是在良友书坊的新书分享会现场。像是魏思孝先后来青分享了《王能好》《土广寸木》,我几乎都是现场一目十行读完全书,也顾不得什么囫囵吞枣,否则,跟作者的交流无从谈起。

当AI工具兴起并横亘于人与书籍之间,阅读突然间等同于“蒸馏”,把阅读的过程交给AI非常简便——类似于将一部电影剪成了3分钟短视频的精华段落,AI半分钟内就能把一本书的精华和骨架结构完整剥离并且打磨光滑,毫无机器的呆板感觉。尤其便利的是,部分只知其名的外文书籍可以交给AI进行梳理,跨越语言障碍对作者的核心理念来一番“蒸馏”提纯。某种角度来看,“岛读师”的任务可以交给AI,它的即时性、伴随性和阅读视野比人类要高不少。

在我们和图书、电影等耗费一定量时长的文化产品之间,正在缓缓落下一道“智幕”。在传统阅读、观赏的行为之上,AI这种简明的、无需与审美经验关联的阐释正在大行其道,一方面,读者可以短时间内快速汲取已有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这种方式本身正在形成间隔,让这种汲取变成根基松散的“易碎品”。从“70后”到“90后”逐渐养成的阅读习惯,正在面临来自阅读工具本身的颠覆。一个偷懒的小说读者已经无需囫囵吞枣了,AI里有,而且更准确、更全面,免去了阅读本身的思想劳动。

当下文科精神的行情曲线,在AI出现后显然有了更陡峭的顿折。那么,有没有尚未受到波及的文艺品类呢?3月22日晚间,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莅临青岛,助阵青岛交响乐团“纪念肖斯塔科维奇逝世50周年”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劳动量”极大,《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g小调第十一交响曲“1905”》两部作品都是内涵深厚、技术性极强的作品。正如秦立巍所说,倾听这种大师力作不是追求瞬间,而是追求整体的格局。大师手笔屹立不摇,演奏家与观众互相碾压,慢慢从彼此身上榨出内在的感悟。很难用三分钟剪辑总结肖斯塔科维奇作品,挑破这层“智幕”的,是演奏家三十多年的艺术沉淀和观众的成熟心智。

录音和AI都与人类隔着一层——除非在现场,除非调用我们所有的听觉和文化体能,否则,这份艺术的诚意难以手过手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