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飞天奖”提名等青岛市级以上奖项70余个。

■青岛捷利达地理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构建起“空天地海”一体化的地理信息生态体系。

■青岛亚坦文具有限公司历经近30年发展,从一支修正液起步,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修正液供应商之一。

■即墨老酒历经3000余年岁月淬炼,是中国北方黄酒的活态传承者。

■山东胧爱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全力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型生态系统。
近日,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联合下发通知,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捷利达地理信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亚坦文具有限公司、山东即墨黄酒厂有限公司、山东胧爱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5家单位被认定为2024年青岛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目前,青岛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总数已达18家。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在政策出台、企业培育、资金扶持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不断结出硕果。2024年1月,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获批认定为第五批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我市首个国家单体类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目前,青岛市二十二世纪产业园、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等4家企业和园区分别被认定为省级集聚类基地和领军企业类基地。青岛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青岛坚持将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引导企业探索创新。有关部门印发实施《青岛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青岛市文化数字化行动方案》等,将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文化数字化建设重要内容,提出“做好国家、省、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申报工作,培育和引进具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优势的文化企业或园区”。《青岛市“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和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促进产业聚集”。此后,青岛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青岛市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青岛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等专项政策,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此外,青岛还建立了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统筹推进;每年将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纳入青岛市宣传思想工作要点,部署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创建工作,并在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实施强链计划等项目,支持一批文化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积极争创国家、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居全省首位。
今后,青岛市科技主管部门、宣传部门将继续加强创新服务和业务指导,继续推进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科技型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科技型文化中小企业、高企、科技领军企业队伍。推进2025年度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组织等工作。
同时,青岛还将大力支持文化和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引导企业、机构等开展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机构积极开展文化科技项目研发,积极争取或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重点研发、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助力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
心向未来的“青岛光影”
近日,青岛原创电影《夏天的蜗牛》入围2025第二届“金童奖”澳门国际儿童电影节。目前,这部由青岛东唐欢乐影业出品的电影,已经获得了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青岛市文艺精品(剧本)扶持奖励,入选《第42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等诸多荣誉。
“从商业角度来看,像《夏天的蜗牛》这样的儿童电影并不会为出品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甚至可能会面临着亏损,但它非常有意义,因为这是为孩子们拍的。”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巨涛说,“我们希望能在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领域做出系列性的电影产品,聚焦成长安全、身心健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等诸多方面,通过艺术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统一,作出新时代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影像“小切口”立足教育“大情怀”
《夏天的蜗牛》第一部从小男孩夏天的视角出发,通过与来自外太空的蜗牛“小O”之间的互动,以妙趣横生、奇幻冒险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爱与生命的故事。影片中巧妙植入了火场逃生、地震避险、防溺水等数十个应急安全知识,以及“生命最宝贵,要珍爱生命”的安全理念,通过前期在全国学校的试映,不仅在师生和家长群体反响热烈,更得到了众多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原国家电影局局长、国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刘建中说:“这个片子创作有几个难点,首先里面有应急安全知识,故事片中讲知识很难,故事片是社会科学,所以讲情感、讲人物、讲矛盾、讲冲突,而要放一些知识在里头,很容易说教,难以与情节相融合。第二个是儿童片本身就很难。所以这些加在一起,这个片子能呈现出这样好的效果,我从心里佩服。”
目前,电影《夏天的蜗牛》第一部已经入选了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红色经典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推荐影片,并在中央宣传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电影数字节目交易平台”首页推荐。李巨涛介绍:“我们计划拍成一个系列,聚焦儿童电影这一细分领域,做出‘东唐’的品牌,也是青岛原创电影的品牌。目前,第二部的剧本已经通过备案,计划今年拍摄完成。第三部的剧本正在编创中。”
塑造影像超越屏幕的力量
作为一家在青岛成长起来的本土影视公司,“东唐”在二十余年的创业历程中始终相信优秀影视作品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李巨涛说:“从2014年开始,我们尝试用影视的思考与艺术表达,围绕‘立德树人’做优质内容,使之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除电影《夏天的蜗牛》外,“东唐”近年还陆续推出了150集手偶动画片《海鸥救援队》、动画片《爷爷的礼物》《这样做不可以》《天财少儿》等上百部(集)动画作品。同时,投入资金拍摄了《生命只有一次》《让我扶着你》等多部公益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娱乐的产物,更承载着深刻的社会影响力。优秀的内容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观众情感的共鸣和对社会的思考,甚至能够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这种影响力,让影视作品成为文化传播、价值传递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使其拥有超越屏幕的力量。”李巨涛表示,“东唐”始终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足点,弘扬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不断推出优质的内容作品,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协同提升。
为青岛培养更多的影视人才
近年来,国家和相关部委就产教融合发展出台的系列战略性、指导性文件和采取的系列重要举措表明,将产教融合持续推向深入,需要积极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其中,全国性、区域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成为研究与探索的重点内容之一。
“半年前,我准备毕业实习,刚好学校与‘东唐’有合作,于是我到‘东唐’实习,不仅接触到一个很好的企业,也获得了一个包容有爱、专业规范的成长环境。”孙雨辰是青岛城市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一名学生,半年的实训帮助她打通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她说:“我现在是一名动画师,参与了《天相》这种S级的动画番剧的制作,我正在向AIGC设计师的方向努力。”
仅去年一年,“东唐”就为600余名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学生提供了短、中、长期不等的专业实训机会,并与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共建了产业学院、研究生实习基地、“学徒制”试点等产教融合平台。
“我们突破影视技术人才培养的传统路径,充分发挥企业优势,通过项目拍摄、技术指导、专题培训等方式搭建实训生态。”李巨涛说,“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适应和引领现代影视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青岛的影视产业发展提供好人才保障,并让更多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孩子们看到标准、看到职责、看到方向。”
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获批山东省重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制作机构、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岛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青岛市创新型示范企业、青岛市级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库服务机构等诸多荣誉,累计获得“飞天奖”提名等青岛市级以上奖项70余个。
青岛捷利达地理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乘北斗长风,绘就地理信息“数字宏图”
在地理信息产业的浩瀚海洋中,2002年成立的青岛捷利达地理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以诚信、创新、高效、感恩为航标,从传统测绘的港湾启航,逐渐成长,目前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地理信息产业领军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山东省重点大数据企业、山东省服务名牌企业以及国家测绘甲级、勘察甲级等20余项称号和资质,通过ISO9001、CMMI等十余项国际认证,构建起“空天地海”一体化的地理信息生态体系。
二十二载深耕,“捷利达”先后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41项,形成62项自主知识产权。2022年,创新成立的山东北斗卫星数据应用中心被列为山东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这一重大成果让“捷利达”的技术实力实现质的飞跃,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价值创新:科技赋能,解锁地理信息新密码
北斗,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为“捷利达”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以北斗卫星数据应用为支点,“捷利达”推动产业升级:北斗云数据中心为青岛海域动态监管、黄岛区基础设施监测提供实时数据支持,处理效率提升60%;无人机低空航测实现城市市政普查厘米级精度,服务覆盖全国12省;遥感影像智能解译将地质灾害评估周期缩短至72小时,精准预警率达95%。
本着文化与科技融合共创的原则,“捷利达”还创新性打造了全国首个“地图文化与地理信息科技融合基地”,陈列历代疆域版图50余幅,年接待访客1200人次;建设12000平方米北斗科普展馆,通过AR互动展示技术应用;联合中国地图出版社数字化修复古籍地图,形成可交互的“活态历史档案库”。
生态跃迁:携手共进,拓展产业发展新边界
面对技术难题,“捷利达”通过“引智+育才”双轨并行,构建起充满活力的技术生态。引进国际学者蒋继明、中国石油大学王振杰团队、青岛理工大学岳军团队等6个顶尖技术团队,成功攻克“海洋测绘数据融合”等26项关键技术。与山东科技大学共建产研基地,每年培训50名职工,30人晋升高级职称,打造出一支由46名高级工程师领衔的“技术铁军”,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地理信息数据成为“捷利达”跨界融合的纽带,助力其拓展多元应用场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承接某项基础设施数字化平台项目,实现市政管线三维可视化,运维成本降低40%;研发的“海域动态监督系统”应用于生态保护,使青岛近海污染监测效率提升3倍;在应急救灾领域,利用无人机技术完成200余次地质灾害勘查,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5亿元。
社会责任:心怀大爱的“齐鲁担当”
“捷利达”始终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融入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在公益版图上,公司累计捐款捐物超千万元,积极支援汶川地震、武汉抗疫,还为贵州安顺中学捐赠200台电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运用“地理信息+农业”技术,为内蒙古莫旗提供土壤监测服务,助力当地粮食增产15%。免费开放北斗科普基地,年均接待800余名学生,获评“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学术交流中心北斗科普基地”的称号,为科普事业贡献力量。
未来蓝图:志在高远,打造行业全新标杆
2022年,“捷利达”开启“国家级四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北斗云数据中心、环保检测检验中心、应急保障服务中心、生态保护修复中心,坚定地驶向数字经济新赛道。董事长曲维荣曾立下宏伟目标:未来五年,以北斗为指引,实现省外市场扩张,营收翻番,向着独角兽企业的方向奋勇前行。
2025年,抢占国家鼓励民营企业科技飞速发展的新风口,在技术研发上,计划研发“地理信息超算平台”,目标是将数据处理能力提升10倍;在全球布局方面,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推动北斗技术走出国门;在文化赋能领域,建设“数字地图文化馆”,开发VR版历史疆域漫游系统,让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从黄海之滨的测绘“小舢板”成长为空天数据应用的“领航巨轮”,“捷利达”用科技和文化绘制着跨越时空的“数字山海经”。它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将技术深耕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以生态协同打破产业壁垒,才能在地理信息的广阔天地中,引领中国智造的新航向。
青岛亚坦文具有限公司:
以数字匠心,书写笔尖上的“全球征程”
1995年成立的青岛亚坦文具有限公司,历经近30年发展,从一支修正液起步,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修正液供应商之一,产品畅销105个国家和地区。“小白点”品牌以“速干不漏墨”技术打破欧美垄断,成为国际巨头合作伙伴,获“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公司先后投入研发费用超亿元,获47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开发了直液式走珠笔等一系列产品。2021年引入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16%,合格率99%,年产能达4200支/小时,获得青岛市工业赋能场景示范项目认定,成为文具生产行业当之无愧的标杆。
“墨水突破”:科技解码“书写革命”
“亚坦”以“墨水技术”为突破口,发起了一场又一场文具领域的“书写革命”。其研发的高黏度染料型黑色中性墨水,让干燥速度提升3倍,有害物质残留降低90%,符合欧美日环保标准,年销售额破亿元;独创的密闭笔头耐候修正液,解决了困扰行业已久的漏墨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畅销中东高温地区;通过引入ERP系统与自动化设备,打造智能生产线,实现了注塑、组装、检测全链条数字化,生产成本降低20%。
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亚坦”积极践行绿色制造理念,2016年,公司获评“青岛市清洁生产示范企业”,通过全生命周期环保评估,淘汰含苯类溶剂,开发水性环保修正液,年减排有害物质超50吨。“直液式荧光笔”采用可回收墨囊设计,减少塑料使用30%,成为欧洲市场爆款,引领行业走向环保之路。
生态跃迁:从“单一产品”到“全球生态”
“亚坦”以信息化为动力,推动产业从“单一产品”向“全球生态”跨越。搭建数据管理平台整合供应链、生产、销售数据,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建成青岛市首条直液式走珠笔全自动化生产线,人力成本降低35%,产能提升30%。开拓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等跨境电商渠道,2023年电商营收占比25%,覆盖3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亚坦”主导制定修正液国家及行业标准,研发“跳动细替芯走珠笔”等创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市场占有率稳居前三。通过ISO9001、DCMM二级等十余项国际认证,产品合格率连续10年超99.5%。针对迪拜高温、莫斯科严寒等极端环境定制产品,实现客户“零投诉”,为不同地区客户提供贴心文具解决方案。
社会担当:文化出海中的“齐鲁情怀”
“亚坦”将社会责任深深融入企业基因,展现出浓浓的“齐鲁情怀”。在公益领域,“亚坦”已累计捐赠超千万元,支援汶川地震、武汉抗疫,向贵州安顺中学捐赠电脑200台,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需要帮助的地方。在乡村振兴方面,“亚坦”为内蒙古莫旗提供环保文具生产线技术,带动当地就业200人,助力乡村发展。建设“文具科技体验馆”,年接待学生800人次,以“书写文化”激发青少年创新意识,如同点亮了青少年心中的创新之火。
未来蓝图:打造文具产业的“数字灯塔”
谈到未来,“亚坦”董事长田守群豪情满怀:“未来3年,我们将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争创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基地,让中国文具定义全球品质。”在技术研发上,将研发“热敏走珠笔”“吸墨大尖钢笔”等新品,目标年产值突破2亿元。在全球布局方面,计划在东南亚、中东设立研发中心,推动“中国标准”出海,在全球市场插上中国文具的旗帜。投资5000万元建设零碳工厂,2030年前实现全产品线环保化,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从黄海之滨的制造车间到五洲四海的文具货架,“亚坦”以科技为利刃,以文化为纽带重塑了产业格局,在传统制造业的深海中开辟出一条“数字出海”的新航道。“亚坦”的成功经验证明:当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形成共振,当智能制造与生态协同交织成网,中国企业不仅能在全球价值链中锚定坐标,更能用“一支笔”的力量撬动世界文具产业的未来版图。这既是“中国智造”的破茧之路,更是文化自信在实体经济中的生动注脚。
山东即墨黄酒厂有限公司:
以科技续写千年黄酒的“葳蕤春天”
即墨老酒,起源于商代,历经3000余年岁月淬炼,是中国北方黄酒的活态传承者。其酿造技艺遵循“古遗六法”,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企业更以“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加冕,成为北方黄酒文化的代名词。即墨老酒博物馆(国家AAA级景区)是这一传承的具象化载体,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馆内完整展示黄酒历史脉络、古法工艺与文化符号,通过“工业+文旅”模式,将酿酒车间、手工作坊、体验馆串联为沉浸式文化长廊。游客可亲手参与“浸米—蒸煮—发酵”等古法工序,体验“一滴酒,千年功”的匠心密码。
科技赋能的现代焕新:从“老字号”到“新物种”的破圈
面对传统黄酒生产工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即墨老酒投入亿元级资金进行技术攻坚。通过引入智能机器人、蒸煮工段自动化系统及余热回收节能技术,实现从原料处理到灌装的全链条智能化升级。其中,蒸煮工段能耗降低30%,生产效率提升2倍,为北方黄酒行业树立数字化生产样板。
为满足市场需求,即墨老酒以“老酒新作”为核心策略,推出系列颠覆性产品:
气泡黄酒“嗨酷泡”:融合青梅、焦咖等潮流口味,主打“微醺社交”场景,上市3个月销量突破50万瓶,90后消费者占比超60%;
易拉罐自热老酒:内置底部加热装置,3分钟升温至50℃,适配露营、户外等新兴消费场景,2023年入选“好品山东”创新产品名录;
功能性老酒矩阵:将药食同源理念融入酿造,开发低聚糖老酒、胶原蛋白老酒、阿胶老酒等细分品类,带动高端产品线销售额同比增长120%。
跨界融合的生态构建:从“工业孤岛”到“全域IP”的跃迁
即墨老酒以“焦香型陈酿”“寿桃造型礼盒”等特色产品为媒介,亮相韩国进口博览会、意大利罗马食品展,通过“品鉴+文化讲解”模式,向全球传递中国黄酒文化。
同时,企业打造了中国北方唯一黄酒专业博物馆集群,构建“酿造体验—文化研学—餐饮休闲”三位一体生态:
古法手工作坊:还原古代记载的“煪糜蒸煮”“陶坛发酵”场景,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
AR互动导览:游客扫描展品二维码,即可通过虚拟酿酒师“曲小酿”了解黄酒历史典故,互动打卡率超80%;
老酒养生宴:联合餐饮行业研发“黄酒焖海参”等菜品,带动博物馆餐饮收入占比提升至35%。
荣誉与影响:从“行业标杆”到“标准制定者”的进阶
即墨老酒以科技与文化融合为支点,深度撬动行业话语权:
认证与标准:率先通过ISO9001、HACCP国际认证,参与制定《黄酒》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8项;
专利护城河:累计申报国家专利102项,发明专利2项(如“一株黍米酿酒酵母及其应用”)。
未来蓝图:非遗IP的全球化“元宇宙”
即墨老酒总经理孙国岗表示:“我们将以‘非遗+科技+健康’为战略三角,让千年黄酒从历史中‘活’起来,在年轻人中‘火’起来,面向世界‘走’出去。”
非遗活化2.0:扩建老酒手工坊,新增“自酿体验区”,游客可定制专属酒标并远程监控发酵过程;
科技跨界:与中科院联合研发“AI虚拟酿酒师”,通过MR眼镜模拟唐宋酿酒场景,计划2025年上线全球首个“黄酒文化元宇宙”;
健康生态:建设即墨老酒养生馆,推出“黄酒食疗套餐”“节气养生课程”,目标3年内覆盖全国50个城市。
从商代手工到智能生产线,从博物馆展柜到元宇宙空间,即墨老酒正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墨,续写千年黄酒的“葳蕤春天”。因为他们相信,唯有将文化基因植入创新血脉,才能让“老字号”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激荡出更璀璨的浪花。
山东胧爱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数智领航,开启文化创意
山东胧爱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是专业致力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服务企业,公司以“文化创意产业生态重构者”为使命,以文化创意资源的优化整合、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孵化为主打,全力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型生态系统,锚定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创业孵化三大赛道。通过“科技+文化创意”双轮驱动,企业构建起覆盖华东、辐射全国的服务网络,串联800余家知名企业、1000余所高校及百余个文化创意团队,形成“资源聚合—创新孵化—生态反哺”的闭环体系,为破解产业碎片化难题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2021年11月,由胧爱集团打造的青沪科技人才合作枢纽“上合-上海创业港”获评首批“青岛市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支点。依托上海与青岛的“双城协同”,平台累计举办上合组织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百校青年领袖峰会、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近千名海内外青年创业者与学术精英,架起长三角与胶东半岛文化资源的“超级渡桥”。
创新价值链:激活文化潜能
“山东胧爱”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搭建以“设计能力和设计成果资源”为核心竞争力、以打造数字版权与文化创意线上线下平台建设为抓手,国内外领先、数字经济为导向的数字文创与元宇宙深度融合发展的平台,合作博物馆及文旅企业知识产权超过20+,合作国内外艺术设计领域院校200+,合作具有IP二次开发能力的青年艺术创作者400+。
在元宇宙领域,打造“mZ穹宇世界可信流通元宇宙联盟”,旨在通过数字化技术以虚促实,赋能乡村文旅振兴,助推中国数字新经济发展,打造“一城一特”“一乡一品”的数字世界。首批联盟发起方包括苍穹元宇宙、阿里数字资产、新华文轩、虚数藏、繁星超越(福州)、人民动漫·乡村元宇宙、数中链、新版链、国文交联盟链等。
完善服务链:从离岸孵化到全球协同
“上合-上海创业港”以“离岸研发+本土转化”模式,成为国际资源“引力场”。引入国内外重点机构,孵化18个合作项目;与国内外重点院校共建“元宇宙联合实验室”,每年引育200余名技术人才,成为“国际智力枢纽”。
“山东胧爱”以平台化思维打破产业链壁垒。联合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成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携手胶州市各乡镇推出“乡村印象+非遗IP”产品,带动合作方销售额增长30%;为初创团队提供“技术+版权+渠道”一站式服务,创业加速器孵化项目存活率达88%。
延长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24年,公司布局产业互联网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关业态,持续加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业务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高效智能的产业生态。由胧爱集团搭建的“工赋上合”产业云脑赋能平台——“钢钢好”,依托中国北方最大的钢结构产业集群,通过集成原材料采购交易、金融物流增值服务、制造服务协同三大平台,实现了全产业链云服务的贯通。同时,打造“钢钢好”数字IP,共同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数字文创产品、工业设计产品及工业研学产品,促进数字文创与钢结构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通过跨界合作和产业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未来蓝图:全球文化创意“东方枢纽”
“山东胧爱”总经理王栋表示,将以“技术全球化+文化数字化”为战略双翼,助力中国创意领航。在技术研发上,研发AI驱动的“创意生成引擎”,预计2025年启动公测,提升设计效率8倍;在市场拓展方面,计划在东南亚、中东设海外创新中心,3年内覆盖3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启动“县域文化振兴计划”,通过VR非遗工坊、电商IP孵化激活传统村落经济。
从黄海之滨到元宇宙,“山东胧爱”以科技和文化为笔,书写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山海经”。其发展证明,只有依靠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才能在全球文化竞争中抢占先机,用中国智慧勾勒未来创意版图。
(本版撰稿 崔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