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增量更要提质

青岛日报 2025年03月25日

青岛日报2025年03月25日版面

鞠培霞

最近,包括北大、清华在内,至少已有15所“双一流”高校宣布将增加本科招生,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将有机会踏进名校的大门。

优质学校为何扩招?首先是民生所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有关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4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6年超过1000万,2024年达到1342万。相比逐年增高的高考人数,近年来,“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计划增加很少。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招,加快“双一流”建设。今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有关部门也表示将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的规模。而包括北大、清华等在内的诸多高校宣布本科扩招的动作,正是对“优质本科扩容”政策要求的具体落实,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机会选择。

优质本科的扩招,绝不只是在招生名额上简单地做“加法”。近年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教育的输出端与市场需求端之间常常存在供需“错位”,亟待通过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消除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剪刀差”。这两年,一些高校宣布停招部分本科专业,将招生重点放在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目前宣布扩招的高校也同样在这样做。比如,2025年,北京大学计划新增的150个本科招生名额,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及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培养。上海交通大学今年重点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的招生规模。实际上,专业有增有减,根据需求动态调整,这也是优质扩容“优”的题中之义。也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的“适配性”,破解“人才供需不匹配”难题,实现“学得好”和“用得上”无缝衔接。

当然,优质本科扩招也要量力而行。无论“上好学”,还是“用得上”,其背后都需要“教得好”。师资力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扩招不能盲目摊大饼,需要综合考量学校校舍条件、服务保障,更需要关注师资队伍建设。比如,教师数量能否跟上扩招步伐,教师水平能否满足新产业、新技术等课程的教学要求,能否确保教师真正安心上好每一堂课。诸如此类,都对学校的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简言之,只有师资力量也“扩容提质”了,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优质的教学服务,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扩招不是终点,提质才是核心命题。真正实现学科、人才与国家战略等需求的“多向奔赴”,才是高校扩招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