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洺瑾:用音乐与家乡对话

青岛日报 2025年03月08日

青岛日报2025年03月08日版面

■牟洺瑾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个人资料:2023年,牟洺瑾荣获GICMC第二届欧洲金奖国际古典音乐比赛冠军,常年担任梅克伦堡管乐学院单簧管首席,在柏林歌剧院、汉堡音乐厅等舞台上展现艺术才华。

“瑾乐佳音”音乐会2月19日在青岛音乐厅举行。旅德单簧管演奏家牟洺瑾回到青岛,与钢琴家余佳傲合作演绎了勃拉姆斯、圣桑、拉威尔等大师名曲。作为“音乐之岛”的青岛,近年来涌现了张宁、邢伯男、倪郅炜等一批青年单簧管演奏家,形成了颇具实力的艺术阵容。牟洺瑾负笈欧洲多年,精研单簧管艺术。牟洺瑾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我首次回到青岛举办个人音乐会,也是我留学后首次回家。音乐是我跟家人对话的形式 ,希望未来我能把更多更好的音乐体验带给观众,也让外面的乐迷‘听’到青岛。”

古典之美,严谨之美

首个青岛音乐会,牟洺瑾列出了一个兼具古典美和创新力的曲目单。“我们选了一些历久弥新、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也有融合中国元素的作品,比如由民歌改编的《鸿雁》。曲目里还融合了多元文化的艺术碰撞,像非常经典的法派单簧管代表作《降E大调单簧管奏鸣曲》。圣桑这首曲子能展现单簧管的柔美,与诗性的钢琴意境相得益彰。”作为“95后”演奏家,牟洺瑾的演绎充满了活力,她从歌剧《卡门》里改编了一首单簧管幻想曲。“我们选用爵士风格来演奏斗牛士的歌曲,《哈巴涅拉》这样熟悉的旋律会变得不一样,让人耳目一新。”牟洺瑾介绍,“单簧管在爵士乐里有应用,但是不像是小号、萨克斯这么广泛。爵士乐需要即兴发挥的能力和即兴改编的创作,对演奏者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今年适逢青岛交响乐团重组20周年,城市与交响乐之间的艺术关联在牟洺瑾看来非常重要,“欧洲的音乐氛围超越了艺术层面,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化基因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街头能听到手风琴艺人演奏巴赫、莫扎特作品,公益音乐会上能欣赏到舒伯特声乐佳作。相较于其他娱乐活动,德国人更倾向于通过音乐会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老年人每周期盼交响乐团不同阵容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年轻乐迷更会追随着自己喜爱的演奏家步伐,坐很长时间的火车去往不同的城市,亲身体验那些震撼人心的演奏。”欧洲人对音乐的态度也让牟洺瑾印象深刻,“交响乐团会在各个场所演奏,夏天还会在动物园开展露天艺术节,让乐迷在接触自然的时候接触音乐。我觉得国内可以学习一下,让音乐与自然环境交融,做不同形式的演奏。”

大师之作,极致之美

随着新生代音乐人的成长,岛城每年都会迎来多场海外归来演奏家的专场,乐迷也得以感受不同艺术背景下演奏家的艺术特色。“艺术背景不同,对古典乐的理解不尽相同。像是欧洲古典乐非常严谨,大家追求呈现作曲家的最初意图,尝试抓住古典乐的内质。相较而言,美国的古典乐文化处在比较开放的状态。每个国家音乐里带着文化和历史的支撑,没有谁比谁更好,只能说风格迥异,每个流派都有吸引乐迷的东西。”牟洺瑾说。

作为演奏家的牟洺瑾最钟爱的还是莫扎特,“莫扎特的音乐看上去很简单,但是能带给大家快乐。他对所有演奏者都是非常大的挑战,越简单越难演奏:很简单的谱面、很简单的旋律却能流传百年,因为里面有灵魂在。比如莫扎特的《单簧管五重奏》,乐曲非常好听,单簧管跟四个弦乐一起组成的室内乐,莫扎特把单簧管运用到极致,灵巧的音色转变跟弦乐音色互补,是一个殿堂级的作品。”

跟大多数青岛演奏家一样,牟洺瑾的成长经历堪称样板。“我小时候偶然接触到单簧管,跟随青岛大学赵勇老师学习。起初只是当作爱好,单簧管伴随我一路成长,我逐渐发现通过演奏能释放内心的情绪,慢慢感受到这门乐器跟自己建立的联系。16岁那年,我去了德国深入学习单簧管,追逐音乐梦想。”如今的牟洺瑾既有乐团演奏计划又有教学任务,“2025年的演出计划正在筹备中,希望在今年夏天我能继续为观众呈现精彩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