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会嘉宾展开交流探讨。 本版摄影 韩 星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李勋祥
知识经验互享,思想火花碰撞,理念共识凝聚。2月27日,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继续议题研讨,为推动海滨城市与海洋科学发展开展深入交流。
当天,“海滨城市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素养、沿海居民教育和青年参与”“伙伴关系与能力建设”等三场专题会议接续举行,与会嘉宾通过报告分享、讨论交流等方式,为全球海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做法、有益经验和意见建议。
促进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蓝色经济早已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预计到2030年,规模将达到3万亿美元。近年来,全球日益关注蓝色经济的发展,努力把海洋资源变成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可持续海洋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这正是本次大会第三次专题会议关注的焦点,旨在进行建设性对话,推动制定和实施可持续的蓝色经济政策和解决方案,促进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历经百年发展,青岛港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当前,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加快构建通达性强、覆盖面广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不断提升城市的开放能级与便捷度,是港口的应有之义。”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党委副书记张保华说,以大会搭建的更加广阔的合作交流平台为契机,青岛港将积极构建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到“十五五”末,投资770亿元,建设六大重点工程,加快“再造一个青岛港”,奋力推进“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实现港为城用、城以港兴。
马达加斯加岛是非洲第一大岛,拥有100余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和5000公里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但海洋可持续发展之路充满着挑战。“例如,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危胁着我们的沿海社区,也影响了我们的渔业,破坏了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马达加斯加渔业和蓝色经济部海洋管理规划部主任安德里安齐拉沃·让·米歇尔·拉巴里介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马达加斯加将原来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重组为渔业和蓝色经济部,并与经济、财政等多个部门协同推进蓝色经济建设,形成了海洋治理的一系列综合方法,不断促进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海洋牧场是实现海洋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纵观世界海洋牧场发展,不过百年历程,其中中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中国国家级海洋牧场已有189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认为,推动海洋牧场创新发展,需要持续提升海洋牧场智能管控与少人化精准协同作业水平,构建“科学选址—规划布局—生境修复—资源养护—安全保障—融合发展”全产业技术链条,实现海洋牧场构建原理、技术、装备、模式等自主创新,这正是他们团队未来的着力点。
“2004年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导致我们近23万人死亡或失踪。这次海啸成为我们开展海啸预警的一个转折点。我们深深感受到,应该要有一个海啸预警系统,来增强海洋灾害抵御能力。”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地球物理学中心副主任内莉·佛罗里达·里亚马说,经过创新研发,其海啸预警系统2008年全面投入运营,对前期海啸预测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保障了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及韧性发展。
建立具有海洋文化素养的社会
联合国“海洋十年”的使命,是推动到2030年实现从“我们拥有的海洋”到“我们想要的海洋”的转变。而实现“我们想要的海洋”,需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专题会议四“海洋素养、沿海居民教育和青年参与”对此展开探讨交流,开发分享适合海滨城市需求的海洋文化产品,支持青年参与,加强海洋素养、城市居民科学素养及政府、教育工作者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并在城市从业者中推广文化产品,提升海滨城市的海洋素养教育和能力建设。
“让公众了解日益紧迫的海洋问题及海洋研究的重要作用,对制定更加稳健、有效和可信的监管政策至关重要。”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副馆长刘洁表示,海洋素养教育旨在推动建立一个具有海洋文化素养的社会,能够就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可持续发展做出明智且负责任的决策。“重建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需要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以建立更具可持续性的海洋社会,这不仅需要教育系统的积极响应,还需要公众广泛了解海洋对人类福祉、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刘洁说。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理事长张占海长期与海洋打交道,对海洋科学有深厚的认识。他认为,“海洋十年”的目标就是提升全球公民海洋素养,促进人类行为作出必要改变,实现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这是其最重要的理念和内容之一。“海洋素养既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话题,涉及海洋对于人类关系的深刻认识及如何通过个人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张占海表示。
“‘海洋十年’的提升是一个面向全球性的、永久性的、需要方方面面都参与的行动。”关于如何提升海洋素养行动,张占海建议,首先要制定国家海洋素养战略,在战略基础上出台行动计划,在教育、科学、政策、经济、文化、管理等领域开展务实行动;同时建立对海洋素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体系监测、评估;要建立完善国家海洋教育体系,编写系统化的海洋教育教材,推动海洋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创新海洋素养教育形式,建立形式多样的科普基地,挖掘媒体传播能力;发挥NGO社会功能作用,成立全国海洋素养促进会,推动建立海洋素养国际合作平台,发起全球中小学海洋素养联盟,推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海洋素养提高。
“泰国的螃蟹银行已经到了社区层面,西海岸新区琅琊台村蓝色市民社区让人印象深刻。”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刘正华表示,这些社区层级的做法,持续推动海洋素养提升、增进海洋福祉及开展可持续保护或行动、打造蓝色市民社区,值得各个国家学习借鉴。
“海洋素养是引导我们走向可持续未来的‘指南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素养项目专家洛瓦特·瓦伦蒂娜表示,海洋素养可以帮助人们迎接时代挑战,重塑社会与海洋的关系。
强化伙伴关系,加强能力建设
海洋污染、海洋多样性减退等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加强各国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海洋十年”提出的初衷。积极开展伙伴关系建设与能力建设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各方携手共进,实现理念、技术、知识共享,共同提升应对海洋环境风险能力。作为本次大会的总结性专题会议,“伙伴关系与能力建设”专题会议围绕多个领域展开,力图为形成大会行动倡议贡献智慧和成果。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海上丝路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潘新春介绍,联合国“海洋十年”加快在西太地区实施海洋空间规划项目和海上丝路项目以来,已经凝聚了20个国家的100余个机构参与合作,形成了共谋海洋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朋友圈、合作圈。项目与多个国家共同编制和完成了海洋空间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开展了49个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合作,开展了20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调研等,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建议联合国‘海洋十年’工作开展‘三个结合’,一是解决全球海洋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相结合,二是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沿海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三是与将要施行的BBNJ(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相结合。”潘新春表示。
“增强政策协调与对话,是提升伙伴关系和能力建设,尤其是开展滨海城市相关合作的途径之一。我们应该建立定期有效的沟通渠道,在滨海城市之间分享经验、政策和最佳事件,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问题和挑战,制定协调策略应对沿海保护、海洋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共同问题。”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副会长赵亚力认为,此外,应该加强技术和知识交流,促进民间交流,以联合研究项目、技术交流项目和能力建设工作坊等形式,以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和旅游等多种方式,共同提升管理沿海资源的能力。
西班牙海洋科学研究所国际和科学业务负责人克拉拉·R·索莱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海洋城市网络倡议,希望借此将全球的沿海城市、海洋城市连接在一起。“我们希望通过促进健康发展的方法促进全方位合作,在文化角度开展重点合作,进一步开展生态、文旅等对于滨海城市有促进的合作项目。同时,通过一些变革性、包容性的海洋科学和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