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财商教育第一课

青岛日报 2025年02月10日

  □王世锋

  连日来,“5个娃凑2000元压岁钱给奶奶买新手机”的新闻,持续居于热搜榜,引发人们的关注——安徽滁州5个孩子一起商量,每人拿出400元,凑出2000元给奶奶(外婆)买了一部新手机。孩子们的懂事与孝心引来不少网友竖大拇指,不少网友表示,“这娃没白疼。”

  压岁钱又称“压祟钱”,起源于汉代,最初的用意是祈福避邪。压岁钱承载着长辈的祝福,寓意“压住邪祟”、保佑平安。如今,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条件日渐改善,孩子们手里的压岁钱也越来越丰厚,从曾经的几元、几十元涨到了数百上千元,有的甚至达到了上万元。一个春节下来,孩子们的“小金库”水涨船高,获得了“大丰收”。

  每年春节前后,压岁钱总能成为社会大众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话题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应该给多少”和“应该怎么花”两方面。对孩子来说,自己几乎不用付出,只需要跟着父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就可以有一笔不菲的“天降横财”,这钱确实来得有些容易。如果家长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可能让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钱来得容易,花起来自然也不会太心疼,久而久之容易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

  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干脆“一刀切”,以“帮助保管”等名义,把压岁钱从孩子的手里全部收回,用来补贴家用。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孩子乱支配压岁钱,却也很难得到孩子的认同,甚至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有矫枉过正的倾向,算不上最好的处理办法。毕竟,从法律意义上讲,压岁钱属于赠与行为,理应归孩子所有。

  生活处处皆教育。家长不妨好好利用孩子春节收压岁钱的机会,对孩子做好“财商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与消费观。

  财商是孩子正确认识财富、管理财富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与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压岁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让孩子认识到,别人给了自己压岁钱,父母也要给对方的孩子压岁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交换”。而父母的钱,是靠劳动和汗水换来的。

  在引导孩子明白压岁钱背后的“人情世故”后,家长可进一步引导孩子正确管理和使用自己的压岁钱。比如,和孩子坐下来一起商量,在银行开设一个账户,把一定比例的压岁钱存起来。今后如果要动用这笔钱,可由孩子和父母共同协商支取。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储蓄观念,还可以避免他们花钱大手大脚。

  同时,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留存一些压岁钱用于平时零花,购买零食、文具等,引导孩子有计划地花钱,培养孩子长期规划的意识。鼓励孩子设立自己的“小账本”,清晰地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引导孩子增强消费反思,学会延时消费、理性消费、合理消费,避免盲目消费。有条件的家长甚至可以引导孩子利用压岁钱投资理财,如购买基金、国债等,培养孩子科学理财的意识。

  压岁钱不仅是一份新年礼物,更是一把开启财商教育的钥匙。凑钱给奶奶(外婆)买手机的孩子学会了团队合作、成果分享,体会到了消费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了金钱不仅可以用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更可以用来表达爱意和关怀他人。

  科学合理的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金钱观、理财观与消费观。这种能力将让孩子受用一生,成为他们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