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瑞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人物简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二届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第四、五届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等。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
近日,书法家杨乃瑞两度出现在青岛开展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第一次是作为展览嘉宾的身份,第二次则是带领他教授的中国海洋大学书法班的同学们,现场授课。
在艺术圈里,杨乃瑞是公认的学者型、专家型书法家。这位在20世纪80年代就写过诗歌与小说的初代文艺男青年,最终还是在书法这条古典之路上翩然喜乐,成就山高水长的高洁书风。
“即墨杨氏以教育起家,是个诗书的家族。”明清时,古城即墨“周黄蓝杨郭”五大望族对本土文化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杨乃瑞正是出生于当地人俗称的东南关杨家。杨乃瑞曾请多位篆刻家刻过“即墨杨氏之后”的引首章,并经常钤印到重要的创作作品上。家学渊源和家族流传的文化脉络,让儿时的杨乃瑞从小就爱上了书法。当同龄孩子还在调皮捣蛋的时候,他已经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临摹祖上传下来的字帖《宋拓清远道士诗》《赵文敏公兰亭序》等,并视之为最有趣的游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扎实的童子功让杨乃瑞的书风始终有着精致且优雅的古风之韵。
杨乃瑞从小学到中学,因为字写得好,深得老师偏爱,常常被叫去办黑板报、刻蜡纸等,这令同学们好生羡慕,因为他可以不去或少去干学校组织的诸如捣地瓜、捡麦穗儿、种实验田等农活。20世纪70年代,还是中学生的杨乃瑞偶然得到一本钢笔字帖,是用新魏碑体写的现代京剧唱词。杨乃瑞从没见过这种字体,好奇心加上魏碑体自身的美,使他着了迷,一遍遍临写,将新魏碑体与他儿时临摹的楷体相融合,字写得更加好看、更加有味道,深得老师的喜爱,他几乎成了学校用毛笔抄大字报和宣传栏的“专业户”,也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大才子。
1977年,杨乃瑞高中毕业回大队务农,兼做宣传工作。打水库专打炮眼、装炸药放炮,修七级引水工程,整地、锄地、推车子……他什么出力的活都干过。当年高考恢复,他去即墨一中插班复读,才得以考学进城。
工作后,杨乃瑞却做了与财务审计有关的工作。尽管如此,业务顶呱呱的杨乃瑞还是在业余时间奔赴自己的艺术之路,成为首届山东文学讲习所的学员,并多次在文学期刊发表过作品。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高光时刻,正在写作上一路快意策马前行的杨乃瑞,偶然又穿梭回书法界参加了几次展览并获得佳绩后,儿时习书时的那道光亮忽然又照耀在身上,让他获得久违的快乐与价值感。
那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他在关注当代文学思潮的同时,又阅读了大量哲学、历史书籍和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诸先生的系列美学论著。这一时期,同时深爱文学与书法的杨乃瑞建立起之后做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同时,他通过不断外出参加展览,开阔了眼界,深受济南著名书法家魏启后行书影响,进而研学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的《书谱》等。因为喜欢读书,这些美学和专业论著就像名师一样引导着他,让他找到了自己书法创作的发展方向,他决定自己的书法创作以行草为主创形式。
杨乃瑞曾在《悠悠书法梦》一文中坦诚,他与书法“既无师承关系,也无门派门户观念、市场利好脾气……”他真诚地感谢书法带来的愉悦和快乐。当繁冗的工作掏空身心时,读书、写字立马会驱散疲惫和烦恼。
杨乃瑞的书法走的是一条很传统、很纯正的帖学路子,他没有所谓的师承关系和门派观念,直接从古人的书法艺术里去翻拣出属于自己有用的养分并加以吸收,完全靠自己悟性调整、锤炼、融合、汲取和自己性情相近的营养,加之他有书法理论和文学、哲学的深厚底蕴,有很强的直觉把握能力,这使他的作品灵动而舒缓、悠闲而雅致,得体自然、随字赋形、意蕴深厚,散发着浓浓的书卷之气。正所谓“字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