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

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

青岛日报 2024年12月10日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

  韩加君 摄

  ■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张进刚 摄

  ■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

  ■“港航平5”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交付。 张进刚 摄

  ■华大基因北方中心。

  ■青岛西海岸新区推出360°全景秀《海上有青岛》。

  ■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风貌。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日前,《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明确“4+3”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其中城市性质中的“现代海洋城市”,是对青岛城市定位的全面提升,是深化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提出的新使命、新定位。作为全国第一梯队的海洋城市,青岛的优势在海洋,特色在海洋,未来也在海洋。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落实全省、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要求,主动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海洋强市建设大局,走在前、挑大梁,聚焦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向海开放、生态养海、统筹陆海,加速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奋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

  从蔚蓝到未来。据初步核算,2024年前三季度,青岛西海岸新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676.2亿元、增长8.6%,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41.6%,占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的43.2%,对全市海洋经济贡献率为44.65%。

  聚力打造创新策源地,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

  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今年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持续聚力打造创新策源地,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

  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集聚发展。新区工委科技委、海洋委一体化运行,印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4-2026年)》,统筹涉海科技资源;“仲华”大科学装置总控与数据中心建成,空天动力装置列入教育部“十五五”培育项目,海洋生态系统积极申报“十五五”大科学装置;挂牌成立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精细化海洋气象服务;汇聚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等11家“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各类涉海创新平台246家。抢抓国家实验室体系重组契机,进一步“上接天线”,累计重组获批海洋关键材料、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等7家涉海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分部。

  高层次涉海人才加速引育。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实施意见》,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成立青岛海洋发展干部人才学院,建设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区域人才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举办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论坛、全球创新创业大赛、蓝洽会等活动,布局人才窗口、搭建人才飞地、组建校友联盟,集聚中国海洋大学等12所涉海高校,海洋人才7.9万人、涉海合作院士27名。

  高水平海洋创新成果蓄势赋能。强化政策资金保障,制定大院大所向区向海发展意见,出台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设立高校校长基金、大院大所专项资金、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高校校长基金累计支持95个项目建设转化。探索“企业出题、校所答题、联合攻关、政府服务”模式,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上海技术交易所(青岛)科创服务中心揭牌,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实体化运营,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举办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发布海洋科技成果195项、需求49项;哈工程船舶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瞪羚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累计总产值20余亿元。

  塑造海洋经济新优势,建强海洋产业发展主阵地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今年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不断塑造海洋经济新优势,建强海洋产业发展主阵地。

  放牧深远海,深耕“蓝色粮仓”。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17处,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1/5、1/11,成为全国县(区、市)级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群。创建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1号”网箱累计收鱼1000余吨,开创温暖海域三文鱼养殖先河。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创建国家级刺参良种场1处(青岛瑞滋集团)、省级水产原良种场6处,获国家水产新品种认定2个(刺参新品种“参优1号”、对虾新品种“海茂1号)。瑞滋集团“参优1号”苗种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阡里毛虾”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新区水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4个。

  聚力高精尖,打造“大国重器”。依托海西湾国家级船舶海工产业基地,集聚北海造船、中海油海工等100多家船舶海工及各类配套企业,打造国家级高端船舶修造产业基地和世界级船舶海工装备生产基地,先后建成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P70、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LNG模块化工厂、国内首艘搭载智能船舶系统的风电安装平台“港航平5”等一批大国重器,全球首批15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启动建造;潍柴海洋装备制造中心一期竣工,聚力打造国际领先的船舶研发建造产业基地。引进中船民船中心总部、麦克德莫特国际等项目,补齐船舶海工发展短板,船舶海工由“造壳”向“造心”加速迈进。

  耦合“航贸金”,港产城融合发展。重点依托青岛港、青岛自贸片区、唐岛湾金融科创区,大力发展高端物流、大宗商品交易、绿色金融等涉海服务业,着力推动航运、贸易、金融一体发展。深化区关港联动创新,推出中转集拼+多式联运等100余项创新举措,建成北方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场,全国首创“海员司法救助资金池”服务模式,青岛港跻身世界第四大港口、建成亚洲首个自动化码头,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位居东北亚之首。

  丰富新业态,海洋文旅持续繁荣。开展文化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引入缦合缦等高端文旅项目,实施竹岔岛旅游开发,唐岛湾文化艺术中心启用,东方贝壳文化博览园等文旅项目加快建设,凤凰岛艺术中心、时空数字艺术产业园投入运营。深度挖掘商贸文化、民风民俗,360°全景秀《海上有青岛》场场爆满,成为青岛文旅新名片。成功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海洋美食文化节等节会,灵山岛生态旅游区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金沙滩啤酒城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明月海藻世界获评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深蓝之光”对外开放,“网红打卡地”串珠成线。

  深耕海洋治理,打造海洋开放合作新高地

  海洋治理在推动可持续海洋经济发展、促进多方合作及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青岛西海岸新区加强深耕海洋治理,打造海洋开放合作新高地。

  持续扩大“蓝色朋友圈”。连续举办七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全国唯一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运行,成为联合国“海洋十年”实施伙伴,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西太区域办公室等6家涉海国际组织入驻。今年10月,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新区成功举办,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1790位嘉宾出席,成为山东省历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海洋盛会。

  青岛自贸片区提质升级。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全部位于西海岸新区,获批五年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自主改,助力海洋改革开放走在前。率先打造口岸恒温查验新模式,集装箱查验作业效率整体提升50%。“蓝色自贸”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新模式、海域使用权及海上构(建)筑物所有权登记改革、海洋经济活动商事主体登记即认机制等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构建人海和谐美丽海洋,海洋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突破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大家共同的期盼。青岛西海岸新区着力构建人海和谐美丽海洋,海洋可持续发展新突破。

  创建全国美丽海湾。严格落实“河长制”“岛长制”等长效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湾长制”,扎实做好海洋生态红线监管。开展灵山湾、龙湾、古镇口等海岸线修复工程,扎实推动灵山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碧海含金 蓝碳有价”案例获评2024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蓝湾整治累计清理岸线137公里,沿海岸线成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大道、旅游大道、生态大道、景观大道,灵山湾获评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助推蓝色碳汇发展。获批全国首批、山东首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区(市),建成全省首个气候投融资项目库。举办中欧气候投融资暨ESG(环境、社会、治理)国际合作会议、中欧可持续发展青岛论坛等系列活动,打造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新平台。积极开展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研究,促成山东省首笔海洋碳汇交易。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获评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近6亿元,为全国海岛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新样板。实施滨海湿地退养还湿,建设西海岸国家海洋湿地公园,新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节约集约利用海域海岛资源。探索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推动跨风河新建桥梁工程等项目实现海域分层立体使用确权,海域管理模式加速从“平面”向“立体”转变;加快海域海岛保护开发,统筹用好竹岔岛、灵山岛等海岛独特资源,加快推进三峡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重点项目。

  下一步,青岛西海岸新区将继续创新发展、先行先试,深化外贸政策优化创新和海洋政策集成改革,持续办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区实践,为青岛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