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深入实施“社区微业”,构建“家门口”就业新格局。
■“社区微业”已成为青岛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重要载体。
■市北区水清沟街道乐安路社区在由核酸检测亭改造的“就享家”开业服务站定期开展招聘活动。
■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铁橛山社区“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开展直播带岗活动。
■8月2日晚,借“夏日李沧 就业盛汇”2024年李沧区星光招聘夜市开展之际,李沧区“就享家”乐业服务“随享”亭正式投入使用。
□于宁宁 惠军华 刘婷婷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既事关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水平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何将社区与充分就业结合,打通群众就业最后“关卡”,进而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今年以来,青岛市把深入实施“社区微业”行动作为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探索社区就业新路径,拓展就业增收新空间,培优塑强“就享家”服务品牌,构建“就近求职、乐享服务、临家宜业”的“家门口”就业新格局,唤起了群众就业干事的激情,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为促发展、扩就业、惠民生注入了澎湃动力。
今年1月至10月,青岛市城镇新增就业34.56万人,完成市办实事目标的98.74%,稳居山东省首位。
强化体系建设,聚力保障行动实施
就业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长期性的工作。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必须系统性应对,尤其是要加快构建部门协同、系统联动、服务精准、管理科学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
健全横向联通实施机制。去年以来,青岛陆续出台了稳定和扩大就业“20条”、社区微业重点工作任务“22条”等,联合发改、商务、民政等部门,在优化社区商业业态、升级社区商业服务、完善便民商业设施等方面统筹安排,健全部门协作、多向发力、互通互融的联动机制,统领行动部署实施。
构建纵向贯通推进格局。坚持全市“一盘棋”,青岛明确制定“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规范,挖掘“社区微业”行动典型经验做法,健全“市级抓总、区(市)推进、镇街落实、社区主责”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力、共建共享的推进格局,落实落细社区微业行动任务。
建设力量融通服务队伍。为进一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青岛将扎根社区、熟悉民情、业务能力强的农村劳务经纪人、劳动保障协理员、公益性岗位人员、网格员等纳入就业服务队伍,配齐配强就业服务专员,同时,定期邀请人力资源机构专家、共享HR等深入社区开展职业指导等活动,提升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强化平台搭建,聚力织密服务网络
今年大学毕业的汪蕊,最近正烦心“找工作”。“我的专业冷门,对口岗位少,找来找去一直都没找到合适的。”汪蕊说。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汪蕊走进了位于市北区海泊河社区“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刚进门她就被一条新就业形态平台的宣传单吸引了。“直播带货现在是一种新职业,受众广、前景好,而且零门槛、零成本、即时得到收益,在社区乐业服务站就能报名接受培训,这个工作真不错。”汪蕊说。
为了让更多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青岛坚持“站点跟着居民建”,在商超、楼宇、银行、书店、便民中心等人员集中居住区、人流密集区、产业集聚区建成307家“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实现站点覆盖全域、服务辐射全民。同时,各站点根据自己的区位特色,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如万达商超服务站提供即时招聘服务,让居民在逛街中将工作“逛到手”;交通银行城阳支行服务站,通过人社和银行双轮驱动,实现双向发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的民生难题。
与此同时,青岛还创新打造了新就业空间站、移动服务巴士、流动服务专窗等个性化、多元化特色站点,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升级提质,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其中,市南区将90余个流动服务专窗搬到街头巷尾,不仅为居民送服务,更送政策、送岗位;市北区创新打造新就业形态空间,搭建起一个集直播培训、电商运营、帮扶就业为一体的服务载体,已经帮助千余人实现新形态就业。
此外,青岛还不断探索数智就享服务路径,创新智慧电视“就享家”等服务模式,实现居民服务即享、业务即办,推动服务模式“数智化”。其中,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就享家”服务站,将就业服务与数字电视结合,社区居民打开电视即可查询就业岗位、培训信息、补贴政策等,“足不出户”即时享服务、随时找工作。
强化产业赋能,聚力扩大就业容量
有岗位才能有就业,开发就业岗位是推进“社区微业”的基础性工作。青岛坚持强化产业赋能,“扩容”“挖潜”“兜底”同步发力,全方位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提升社区就业吸纳能力。
在位于西海岸新区的张家楼街道,青年汇·双创中心、乡村议事场等15个城市微更新项目“上新”,也吸引了艺术社群、赛事骑行、咖啡茶歇等多种类型商户进驻,借势开发出商贸、餐饮、休旅等多款岗位,进一步扩大社区就业容量,目前已吸纳就业400余人。
“我们将‘社区微业’工作积极融入城市更新,通过规划全域、优化空间、盘活资源,推动‘资产存量’变‘就业增量’。”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融入城市更新外,青岛还积极推动“社区微业”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锚定“青岛手造”“文化旅游”“家电制造”等产业,挖掘岗位资源,拓展就业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良性互动。如,在平度市新河镇,通过“企业+加工点+农户”形式发展草编产业,带动从业人员2万余人;崂山区周哥庄村发展“花果经济”,打造集露营、美食、游玩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助力2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依托社区闲置用房,开发灵活就业岗位,社区“微工厂”变身就业“梦工厂”。青岛深度挖掘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大型企业周边的闲置用房生产资源,承接产业链条上下游产品,开发简单易学、操作便捷的项目,采取“企业发包+社区对接+按需生产”和“按需设厂+社区培训+链接售卖”模式,生产冰箱贴、遥控器、针织用品、花样馒头、手工编花等产品。今年前10个月,全市失业人员再就业10.48万人。
强化创业扶持,聚力激发就业活力
今年年初,市民陈先生到西海岸新区珠海路街道铁橛山路社区选址创业,在社区“就享家”乐业服务站的帮助下,已成功开办两家餐饮店铺。
“创业初期,缺资金,缺人手,社区就业服务专员一对一了解我的情况,帮助我申请了小微企业一次性创业补贴,还帮我在社区周边招了店员。”陈先生说。
创业是就业之源。在社区进行“微创业”,门槛低、投入少、风险小、可操作性强,是帮助居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青岛不断盘活各类社区资源,在台东步行街、李村网红夜市等商街周边,储备一批投资少、风险低、回报快的小微创业项目。通过向居民进行项目推介、政策宣传、创业指导等,激发居民创业动能。目前,已向居民推介手工盘扣制作、电商直播、快手早餐、百货小店等小精微项目。其中,市北区台东街道拿出10个处于黄金位置的摊位作为居民“微创业”的试点,全过程赋能居民创业。
不仅如此,青岛还不断完善“一体两翼八轮驱动”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聘用创业导师200名,为居民创业“把脉问诊”。开展“青创四季”“创·在青岛”等活动139场次,打造集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合作对接于一体的居民创业平台。其中,市南区“创业轻骑兵”敲门式送政策,市北区专员“蓝马甲”定点收集商户诉求,西海岸新区海青镇建设“三乡人”创业培训课堂,助力居民创业增收。
此外,着眼打造特色创业街区,青岛今年分梯次打造了“创业里院”“创业大街”“创业小巷”等区别于传统创业孵化基地的社区微创空间,为居民提供创业场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实现更加多元的创业场景,完善生产生活消费空间和创业创客服务体系。目前,已打造大鲍岛商业、西麦窑民宿、海清镇北茶、烟台前海鲜等59个特色街区。
强化技能提升,聚力增强适岗能力
有就业意愿,但没有一技之长怎么办?破解就业供需矛盾、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关键在提升就业技能。
在市北区辽源路街道“微工厂”,编织、面点等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开展。上满12课时面点课后,“宝妈”徐媛成功“出师”,凭借学到手的国风面点手艺,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今年母亲节和中秋节的时候,我在西点礼盒基础上升级制作国潮馒头礼盒,中西结合的甜品礼盒受到客户的好评,一时间订单供不应求。”徐媛笑着说道。
今年以来,青岛围绕社区居民自我提升、转换就业岗位、储备创业技能等需求,在学校、社区、商业街区、产业园区等居民集中居住地、办公聚集地,利用周末、晚间等业余时间,推出AI、美妆、茶艺、咖啡等价廉质优的社区夜校培训课程,降低居民学艺增技成本,吸引1万余名居民参加。
同时,做实家政服务培训。完善“培训+就业”服务链条,深化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素质提升行动,广泛宣传家服培训政策,整合具有家政办学资质的培训机构,对居民开展母婴照料、养老护理等家政培训,并推荐到有需求的家庭,在社区内部实现就业和服务需求双满足、微循环。今年以来,举办专项培训407班次,培训学员7750人次。
每周四下午,在李沧区虎山路街道鹭洲社区,非遗手工创益工坊的王颖如约开课。在王颖手中,花艺、串珠等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被匠心打造,她的课程也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前来学习。今年以来,青岛积极组织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项职业培训项目,开展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乡村建设、传统手造、现代服务业等特色职业能力培训,开辟居民技能提升新路径。其中,城阳区河套街道开展“鲅鱼酱”制作培训,传承传统技艺;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推出农家宴、民宿管家课程,服务当地民宿商户;张家楼街道打造画乡会客厅,完成农民画培训150余人次。
强化就业体验,聚力提升服务质效
青岛着力建立健全设施完善、功能多样、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将“社区微业”作为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重要载体,提供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的就业帮扶,强化就业体验,更好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在胶州市石头街社区服务站,除了动态发布的就业信息外,寒暑假期间的“四点半课堂”,帮助周边居民解决工作期间的育儿难题。
“依托乐业服务站,我们集成政策速递、小型招聘、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通过‘入户调查+数据比对’等方式,筹集门槛低、灵活性强岗位并实现动态发布,即时为居民提供‘靶向’就业机会,同时,拓展服务站功能,推出爱心托幼、就餐饮水、权益维护等生活服务。”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如此,青岛还依托社区共建议事会等现有协商议事机制,联合辖区企事业单位、商业楼宇、高校院所、社会组织,组建“微业联盟”,聚合各方资源为居民提供专业优质服务。其中,市南区联合人力资源机构,定期为居民提供专业化职业指导服务;市北区对接德利丰电商实训基地,城阳区与城市学院合作,开发“短视频带课”“不露脸直播”等灵活性新媒体就业岗位,促进上千居民从事自媒体运营实现灵活就业。
不仅如此,青岛还积极打造社区微业品牌,以品牌化服务惠民生。支持区(市)结合本地资源、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等,培育服务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服务品牌。其中,崂山区北宅街道周哥庄村创建“周道乐民”品牌,组建“红色代办员”,就业服务帮办代办;市南区打造“就帮帮”品牌,着力促进居民灵活就业;市北区“1314”陪伴式服务模式,设立就业“心愿墙”,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