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引路,我们努力做好发现者挖掘者

——青岛日报推出的重大典型报道(一)
青岛日报 2024年12月10日

  石 建

  严力宾

  王成海

  叶立勋

  陈济敏

  葛 路

  曾呈奎

  李 涌

  发掘典型、选树典型、宣传典型是报纸的主要使命之一。75年来,青岛日报根植一线,采写刊发了郝建秀、徐呈龙、辛宗山、刘福英、李致兰、石建、严力宾、王成海、叶立勋、尹锡勋、葛路、曾呈奎、周正、许振超、梁建英、张连钢、李涌等一批又一批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崇高精神风范在青岛乃至全国广为流传。

  郝建秀

  1951年,在全国“红五月”劳动竞赛中,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16岁的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挡车工郝建秀,创造出一套高产、优质、低耗的细纱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被纺织工业部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

  “郝建秀工作法”是全国纺织行业第一个科学工作法,它规范了纺织企业操作管理,提高了纺织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在全国纺织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1952年5月,郝建秀所在的小组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自此,该小组拥有了敬业、创新基因,成为全国企业班组建设的一面鲜艳旗帜。

  1951年7月,《青岛日报》连续刊登多篇报道,系统介绍“郝建秀工作法”。此后60多年里,《青岛日报》持续关注报道“郝建秀小组”建设情况,并刊登多任组长的事迹。

  消息:《郝建秀工作法研究委员会介绍郝建秀少出皮辊花的经验》。

  刊发时间:1951年7月17日

  作者:本报记者

  崂山抢险救人英雄群体

  1985年5月4日,驻青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青年学员和青岛市一些工厂、学校的青年职工、学生春游崂山,行至八水河时,突遇暴雨,龙潭瀑山洪暴发。游人从上清宫下撤,需要通过八水河激流,十分危险。在这危急时刻,海军一机校学员石建等官兵和青岛市部分党团员、干部、职工及公安干警挺身而出,下水搀扶一批又一批的群众趟过八水河激流。在抢救一名妇女时,21岁的石建被卷入漩涡光荣牺牲。

  该事件发生后,记者迅速追踪采访,5月14日,《青岛日报》一版刊发长篇通讯《龙潭壮歌——崂山龙潭瀑“五四”抢险救人纪实》,全景式报道英雄群体迎着暴雨、舍己救人、可歌可泣的壮举。

  通讯:《龙潭壮歌——崂山龙潭瀑“五四”抢险救人纪实》

  刊发时间:1985年5月14日

  作者: 本报记者 郭 彦  蔡晓滨

  严力宾

  1989年11月18日,青岛远洋运输公司“武胜号”轮船在香港全兴船厂维修时,因船厂工人操作不慎引起大火。“武胜号”一级机工严力宾挺身而出,奋勇扑救,在下到舵机房底层启动应急消防泵救火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2岁。严力宾牺牲后,《青岛日报》连续刊发消息、通讯、评论,助推全市掀起“弘扬雷锋精神,学习严力宾同志英雄模范事迹”的热潮。

  通讯:《一片丹心映碧海——记为保护国家财产光荣牺牲的远洋船员严力宾》

  刊发时间:1990年2月3日

  作者: 李桂梅  杨林  崔振玉 李增寿

  王成海、叶立勋

  王成海、叶立勋是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渔业资源教研室讲师。1991年10月22日,在荣成市开展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时,叶立勋带病潜水作业,不幸以身殉职;王成海奋不顾身下海营救叶立勋,英勇牺牲。

  王成海、叶立勋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为青岛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1991年12月6日,《青岛日报》一版刊发长篇通讯《情寄中华 魂系海洋——记海大两位杰出的青年知识分子王成海博士和叶立勋讲师》,追记王成海、叶立勋崇高思想和英雄模范事迹。1992年1月10日,学习王成海、叶立勋烈士事迹大会在市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学习王成海、叶立勋英雄模范事迹的活动。

  通讯:《情寄中华 魂系海洋——记海大两位杰出的青年知识分子王成海博士和叶立勋讲师》

  刊发时间:1991年12月6日

  作者:本报记者 杨春贤

  陈济敏

  1998年6月18日,时任胶南市琅琊镇党委书记的陈济敏倒在了他的办公桌旁,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39岁。

  8月3日,《青岛日报》以《鞠躬尽瘁 一生为民——追记胶南市琅琊镇党委书记陈济敏》为题,报道了这位“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忠于职守、勤奋学习,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忘我工作,勤政廉洁、情系群众”的新时期乡镇干部优秀代表的感人事迹。从中,人们看到了一名扎根基层、廉洁勤政、鞠躬尽瘁、忘我奉献的党员干部对脚下的土地、对父老乡亲深沉的爱、真挚的情。12月22日,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陈济敏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通讯:《鞠躬尽瘁 一生为民——追记胶南市琅琊镇党委书记陈济敏》

  刊发时间:1998年8月3日

  作者:丁文泉 王丰业 管恩祥 陈联才

  葛 路

  2002年6月24日下午2时,东海路天林花园临海一带,一名从此路过的四川打工妹黄丽不幸被突来的巨浪卷入海中,正在附近的维修工程师葛路纵身下海营救。危急时刻,众多市民加入救援的队伍,相关职能部门人员闻讯也赶至现场紧急搜救,均未果,黄丽和葛路最终未能生还。

  事发时,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连续数日跟踪报道,《青岛日报》推出长篇通讯、消息、评论共计十余篇,宣传海上救人英雄群体和“平民英雄”葛路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其中,《大海,为英雄们作证——6·24警民合力海上救人行动追记》《在大海中永生——追忆“6·24”救人英雄葛路》等作品社会反响强烈。

  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追忆“6·24”救人英雄葛路》

  刊发时间:2002年7月3日

  作者:本报记者 梁学勇 本报通讯员 方建功

  许振超

  2003年3月5日凌晨1时,“地中海阿莱西亚”轮靠泊青岛港新港区卸货,面对该轮高于平常装卸箱量一倍多的作业难度,青岛港精心组织,调集8台桥吊、8台轮胎吊和40台拖车,仅用11.5个小时完成作业,创出单船单航次装卸箱量5009标准箱、单船效率229.7自然箱、单机效率44.7自然箱等多项国内最高纪录。青岛港将此纪录以桥吊队队长许振超的名字命名,称为“振超效率”。

  为什么要用个人名字命名这一效率?顺着这一线索,记者赶赴码头一线采访,深入挖掘“振超效率”背后的故事。4月3日,《青岛日报》一版刊发通讯《振超效率:赶超世界第一——记青岛港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在国内新闻媒体中率先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事事争一流”的产业工人典型许振超推出。2004年,该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通讯:《振超效率:赶超世界第一——记青岛港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许振超》

  刊发时间:2003年4月3日

  作者:本报记者 辛梅

  曾呈奎

  2005年1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教授逝世不久,《青岛日报》一版连续三天刊发系列通讯《蔚蓝色的丰碑》《海一样的胸襟》和《赤子的情怀》,以平民的视角,立体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楷模曾呈奎不平凡的一生。

  此后,记者又历时月余,先后采访各界人士50多名,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于3月21日推出长篇人物通讯《大海之子——追记知识分子的楷模、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呈奎》,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曾呈奎院士的先进事迹,以及大科学家身上的平民风采,在广大读者中引发强烈共鸣。

  通讯:《大海之子——追记知识分子的楷模、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呈奎》

  刊发时间:2005年3月21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