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黎
“班里30个孩子,全勤宝宝16个,表达之星10个,劳动小能手10个,除了我家孩子,其他人都上台领奖了。孩子该多失落!老师这不是歧视嘛!”一位孩子上幼儿园的妈妈看到老师在家长群发的图片,瞬间“崩溃”,之后四处打听如何帮娃“维权”。可是,等孩子放学回家,妈妈提起来这件事,5岁的孩子对自己没有上台领奖的事毫无异议。“我做得还不够好,下个月我努力。”孩子的话让这位妈妈羞愧。
家校沟通是一个重要课题,一些沟通失败的案例也受到人们关注:某中学一位女教师在家长群里情绪失控;广东顺德某学校一个小学部班级解散班级微信群;青海一位家长因对孩子考试成绩不满意,发送语音辱骂老师,被行政拘留4天……家校沟通,并不是越俎代庖的操作,也不是指手画脚的干预,更不应该是频发的恶意举报,沟通的尺度和边界急需厘清。
近年来,人们对师德师风等教育话题颇为关注。学生或家长随意举报教师的情况逐渐多发、频发,其中不乏恶意捏造。西南地区某基层教育局提供的台账显示,2024年1月至8月,该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经调查,仅7起举报基本属实。不实举报中,不乏恶意举报,如编造教师体罚、辱骂学生等情节。
《半月谈》杂志调查发现,这些举报教师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除“管教学生”外,还包括作业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回复信息太晚、当着学生吃外卖和缺少带班经验等。甚至有教师因学生在班里丢了一块橡皮被举报。有老师晒出这样一份聊天记录:放假时间的凌晨4点多,一位家长不断打语音和视频对她“狂轰滥炸”,原因是孩子在家作息不规律,家长认为是老师没有尽到教育义务。
这些案例虽然夸张,也反映出当下一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过度干预。遇上严格的老师,家长会担心给学生太多压力;遇上温和的老师,又担心管不住班级,出不了成绩;孩子落下功课,老师利用午休时间带孩子补课,家长担心占用孩子的休息时间;孩子不守纪律被罚站,家长担心会引发孩子厌学情绪……在家长的“指点”中,老师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教育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而且人人都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做教育,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教育,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教师甚至教育家。教师是个有准入门槛的职业,相信老师和学校的专业性,是家校沟通的基础。
当老师一举一动都在家长的“放大镜”下,总是担心被质疑被举报被投诉,或者陷入“自证清白”之中,如何能安心教学?如何用自己的独立人格为学生做榜样?有种说法是:家长越强势,老师越不敢管;老师越不敢管,学生越放肆;学生越放肆,管理乱象越多。
当然,正常的监督有利于督促学校、教师规避不当行为。而滥用举报投诉无疑会极大影响教师和学校的工作。让教师挺直腰杆育人,就必须止住滥用举报之风,更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保护好教师的合法权益。比如家校沟通产生冲突时,学校法律顾问应及时介入,提供法律支持,对明显失实、无理的举报予以驳回,对查证不属实的举报,积极为教师正名,同时对涉事教师加强关心、关爱,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对学校来说,要大幅减少“家校冲突源”,比如减少各种非教学事务,不随意让家长“打卡”“接龙”。对教师来说,要提升育人智慧,提升家校沟通技巧。作为家长,则应对学校和老师多些理解与尊重,共同营造正向积极的教育合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校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