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丰收时节,大地流金,瓜果飘香。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当前,在广袤的田野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农业发展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农业发展主要依靠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灌溉技术,到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加速融入农业生产、储藏运输、流通交易各个环节,科技正逐渐成为提升农业发展质效的动能引擎。
具体到青岛,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为己任,这座城市正牢牢抓住农业科技这一强劲引擎,各种“黑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推动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精准、智能——高标准农田中,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北斗卫星导航农机等硬核科技装备轮番上阵;智慧设施大棚里,立体种植、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机器人采摘等科技手段主导日常种植;深远海外,“国信1号”实现养殖周期缩短1/4,耕海牧渔“蓝色粮仓”……科技“点亮”田野,青岛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1.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12%。今年完成秋粮收获面积389.5万亩,预计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72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10万吨以上。
毋庸置疑,创新已经成为催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抑或是推进农业节本增效、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要加强科研攻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当前,青岛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及试验站2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9个,这是青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底气。接下来,要聚焦种子这一农业芯片,持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育种创新,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加快良种繁育与推广,做大做强种业企业。要坚持需求导向,立足我市农情地情,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一体化创新,以先进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推动农业创新效能的整体提升。
要完善协同机制,以“实用”为导向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推动农业科技落地见效。农业技术创新并非都看上去“高大上”,而是更强调应用性,应避免科研、生产“两张皮”。去年年底,青岛在全国首开先河,70余家产学研推用单位共同发起组建青岛市农业技术协同推广联盟,融合农业技术人才链、创新链、推广链,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落地支撑平台,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要发挥企业这一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着力培育更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领军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长期密切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由“点”到“面”,不断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农业管理和服务更加现代化。
要壮大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培养农业科技各“端”重点人才,涵养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农业科技日益被重视的当下,要特别注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培养,健全有利于其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制度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从而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领军带头作用。同时,农业科技来源于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于农民劳动实践,要深入挖掘来自农民的乡土智慧,特别关注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创新人才的独特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扶持,为这一群体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智耕沃野,科技惠农。只要我们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上,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加快推进数智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应用,一定会推进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助力青岛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