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开展“聚优培强、破局成势”攻坚行动,提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深化改革破解“地标产业”成长烦恼

青岛日报 2024年11月11日

  在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实现了制帽行业全流程自动化全覆盖。                     李 柯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

  北方最大钢结构产业集群,全国七成辣椒进出口加工贸易,全国六分之一中高档运动帽、休闲帽产量,全国四大模锻装备机械制造基地之一……作为全国工业百强县市,胶州市已形成了钢结构、食品加工、香辛料、帽饰、锻压机械、节能环保六大地标产业,其工业企业产值之和占全胶州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可谓是胶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在时代发展洪流中,这些传统优势产业也面临利润率低、生产效率低、上下游链接松散、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等不同类型的问题。

  为帮助地标产业破除“成长的烦恼”,胶州市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开展六大地标产业“聚优培强、破局成势”攻坚行动,提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助推地区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驱动

  胶州市是中国钢结构产业引领者,年产量为400多万吨,其中电力铁塔钢结构为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是行业细分领域中的塔桅类钢结构全国第二大规模生产基地。但近年来,行业企业愈发感觉到发展瓶颈的束缚。

  胶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于波介绍,胶东半岛初步形成了钢结构生产—供应—消费完整的产业轴线,但也存在配套产业与钢结构主业发展不协调,上下游与精深加工产业连接松散,相关贸易、加工、循环物资、物流等供应链服务产业不发达、成本高等问题,供应链环节亟需进一步提质升级。

  而要系统性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被视为重要抓手。为此,胶州市正通过政府引导、平台公司参与、头部企业引领、社会资本接入的方式,着手打造“钢刚好”产业互联网平台,目标是用3至5年时间,营收超100亿元、交易规模超600亿元,加工能力超300万吨。

  平台包含工赋上合钢结构产业云脑、钢结构智能制造共享中心、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智造中心三大功能,构建辖区钢结构行业新的采销场景、运维场景、生产场景。“有了这个平台,便意味着企业决策的很多环节有了科学的数据支撑,对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青岛汇金通电力设备信息化技术负责人刘凯向记者介绍,电力钢结构企业为了快速交货,需拿出相当比例资金用于钢铁原料的存货,但由于市场无法预估,有些低效存货可能放3年也用不上。“如果存货放置时间过长,导致原料生锈,那这批存货就相当于浪费了”。

  刘凯介绍,有了产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不同类型的钢结构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可以共享常备库存,减少单个企业的存货量。此外,加入“钢刚好”平台的企业,还能共享钢板切割机等利用率较低但必不可少的设备,提升资金利用率。

  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变革的还有胶州的制帽产业。

  摄像对比、机械手抓取、重叠放置、单双针缝合、自动化刺绣……随着一排排机械臂在操作台上上下翻飞,制帽工厂留给常人的传统印象被彻底打破,而这便是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持续数年、投资近亿元研发成功的全球首条缝制机器人流水线。

  “这套生产线实现了制帽行业全流程自动化全覆盖,生产效率提升了100%,人工费用降低了50%,整个生产周期降低了28%,以前1个人只能操作1台机器,现在1个人可以操作6台机器,前丰制帽也凭借该设备体系成为全球一流的帽子生产商。”前丰制帽总经理王爱美自豪地说,前丰制帽已经成长为年生产2000万顶、产值超4亿元的行业巨头,作为NEWERA、CONCEPTONE、GAP等知名企业的供应商,企业产品覆盖各类运动帽、时装帽等1000余个系列品种,行业内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二、全国第一。

  胶州市科工信局工作人员表示,胶州市将输出前丰制帽等行业头部企业先进模式,鼓励企业依托平台深入供应链环节,实现订单共享、设计共享、集采集销、精准营销,带动更多制帽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引入顶尖“外脑”

  模锻装备和食品加工也是胶州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两大产业先后打造专业研发机构,汇聚国内外行业领域顶尖专家,为产业突破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模锻装备领域,筹备多年的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于去年正式启用。该设计院是由中国锻压协会牵头,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主导,联合企业、大学、院所等共同成立的研发平台,汇聚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锻压行业知名专家。

  “模锻装备通俗的理解就是‘打铁的’,我们设计一套能盛放锻件的模具,通过设备加力,让锻件在里面成型。”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院长朱元胜介绍,随着国内汽车、船舶、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疗器械等高技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锻件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连接两节车厢的钩尾框为例,随着我国高铁产业发展,火车速度越来越快、载重越来越大,原来使用铸造工艺打造的钩尾框就必须换成性能更强的锻造工艺,这时就要用到锻造设备,否则会影响整体产业自主化进展。”朱元胜说。

  而建设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的目标,便是专门为锻造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及支持、自动化生产线整体解决方案,同时设计院还担负着为行业提供人才培训平台的使命。通过中锻智能装备设计院的技术助力,胶州模锻装备产业领军企业宏达锻压接连取得多项重要的技术突破。例如,该公司设计研发的最大打击力16000吨的万吨重型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作为国内首台(套)万吨级重型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

  胶州市百亿级粮油产业的打造进程也在加速。今年7月,胡姬花全球花生研究院在胶州成立,研究院携手来自中国、印度、塞内加尔、阿根廷等全球花生核心主产区的院士、专家,将围绕育种、种植、加工等关键环节展开深入研究,保障花生种质的安全与品质,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国花生油产业升级。

  助力市场开拓

  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有两大影响因素,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市场规模。在推进产业向价值链两端攀升的同时,胶州市借助上合示范区核心区优势,推进优势产业开拓海外市场。

  胶州是全国最大的辣椒出口集散地和重要辣椒育种基地,辣椒进出口加工贸易额约占全国的70%以上。“目前胶州香辛料加工行业处于标准建设期及规模集聚期,亟须以标准化、规模化推动产业向规范化、国际化转型。”胶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7月,位于胶州市的上合国际绿色农产品博览交易中心一期投入运营,饱和性引入了百余家辣椒上下游企业。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香辛料省部共建市场,这里将打造千亿级香辛料产业平台。

  为何要搭建这样一个平台?青岛市辣椒产业商会会长王勇表示,在国际贸易领域,同一农产品在不同地区市场存在诸多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差异。“如日本的辣椒产品标准就多达326项,要满足各国的出口要求,必须从种植环节入手。”该交易中心通过联动海关,引入国际性检测机构等,能够帮助全国性香辛料企业及时掌握不同国家的标准要求,破解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难题。除了具备全国性的辣椒交易功能,上合国际绿色农产品博览交易中心还将拓展芝麻、胡椒、八角等更多香辛料品类交易。

  在节能环保设备产业方面,胶州市以达能环保、德固特2家龙头企业为引领,升级现有电力、热力节能环保设备集成水平,拓展造纸、垃圾处理等不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同时,支持企业组团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国内外电力总承包商合作,提供节能环保处理系统成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