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跌宕蜿蜒,是山城青岛最寻常的表象。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这是一个仿佛始终在青春里游走的时空隧道。几代人的快意和文艺、潮流、时尚都在这里策马飞扬。如是——青岛的波螺油子。
波螺油子是一个极具青岛地域特色的文化俚语,是青岛本土独有的地缘标签和地理语境,更是一种刻在青岛人基因里的情感惯性和共情物念,时间愈久远,思念愈绵长。
有念想、有文化的地标才是有灵魂、有故事的城市吉祥物,也更能在光阴的流转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日前,爵士Live、复古市集、艺术展览、趣游乐园等一波小清新的活动,以波螺油子游园节的名义,在修复后的无棣路历史街区波螺油子怒刷了一轮好感。这个在青岛地缘中不可或缺的地理风物,也带出了如同重庆十八梯一样厚重的文化追忆,再一次令人看到文化符号在城市文旅中所具备的无限潜质。
波螺油子的文化风貌
作为一座以滨海气质出圈的城市,青岛的山城特色往往被忽略与漠视。实际上,海之于这座城市的影响力有多少,山便有等量的浸润。
山城青岛最寻常的表象,便是道路随不高的山脉或者丘陵跌宕蜿蜒,如同海浪一样起伏跳跃。这种错落有致的道路美学,如今在青岛已经越来越少。因为当下,所有的城市建设几乎皆以“畅通便捷”占据道路的重要语义,目的无不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在青岛历史上,波螺油子便是为让路于东西快速路一期工程而消逝于城市的视野。一部分被迁移至立交桥下的不起眼的一段,算是一种类似装置艺术般的永久存在。虽然暂时失去了对周遭日常生计的渗透力,但依旧让老年人去怀念,让年轻人去怀想。
波螺油子顺山而建,最早是胶东路连接热河路的一条羊肠小道,形成于青岛开埠初期。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这条小路被铺上了马牙石,并在起承转合间将胶州路、热河路、无棣一路至四路、苏州路等几条路连接了起来。这是一条由马牙石铺就的呈螺旋形的路,状似海螺的结构。
“1922年,王正廷、熊炳琦代表北洋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主权以后,沿地势修建了苏州路、莱芜一路、莱芜二路等数条马路。大约1924年,波螺油子铺上马牙石,将胶州路、热河路、无棣一路至四路等几条路连接了起来。这条老街经过近百年的风雨,承载几代人的脚步,石头变得油光发亮。”青岛文史专家刘宜庆表示,青岛方言称海螺为“波螺”,由条石铺成的步行街就叫波螺油子。这条大名为胶东路的街道,钩出了一段青岛的历史。不管名称怎么由来,这大海中的海螺,镶嵌在青岛的老街中,回旋往复中,展现了青岛地形、街道与建筑的景致。
那么,波螺油子的油子又是什么呢?青岛民间通常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这条路像海螺的肉,因为青岛话称肉为“油”,因此形象地叫波螺油子。第二种说法,也是望文生义,这条由花岗岩石块铺就的道路,在经年累月地行走后,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棱角毕露,很多已经如同镜面一样光滑,如同“油”一样顺滑,因此便有了“油子”一说。最后一种说法比较有人文的市井气,因为青岛俚语里,“油子”是指处事圆滑的老江湖。这条道路在光阴的磨砺下,就像很多人的性格一样处乱不惊又左右逢源。这条路叫作波螺油子,既象形又寓意,可谓一语双关。
在民间,关于波螺油子的地理叙述还有一种说法。波螺油子在胶东路,但这里的马牙石路并非全是波螺油子。波螺油子特指靠马路人行道边往下走的一个螺旋蜗牛状的马牙石头铺的下坡路段,或者说是胶东路从苏州30号到热河路烟酒店这一段。
波螺油子的文化风物
摄影家徐崇德曾出版过《石阶路上的青岛》一书,在他看来,青岛的波螺油子文化是一个新的文化概念,它与青岛的海洋文化、外来文化截然不同的是, 波螺油子文化是集地理文化、土著文化、地摊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文化,这种特色文化最为典型的是隐藏其中的烟火气。昔日里波螺油子的烟火气,是喧嚣中的温柔,是平常中的诗意,是都市中的风情……随着波螺油子的消失,它已经成为青岛人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必将成为青岛的历史文化。
波螺油子所代表的经典美学,一则是魔性的道路景观——这段路面宽度5米左右,就像一段盘旋而上的山路,坡势陡且落差大,行走一段便是一个急转直下的拐弯。尽管在雨雪天行走在波螺油子上,如同在滑梯上走高跷,是很多人的噩梦。但就是因为忽急忽缓、层叠盘旋的路况,又极对应“转角遇到爱”的文艺感。如此一来一往,就冲抵了地理意境的艰难,更有怦然心动的不确定性。
二则便是波螺油子曾是青岛马牙石路景观的集中代表,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天主教堂的那段马牙石路。如果说,天主教堂那段直通中山路的马牙石路,属于一种欧式意境、具有时尚美感的青岛风情。那么,波螺油子所代表的马牙石路,则是市井、红尘、烟火,是热气腾腾的家常生计,是生生不息的青春悸动,流转着草根青岛的执念和情怀。
这么多年过去了,彼时在波螺油子鲜活过、热闹过、沸腾过的那一代人或者老去,或者长大。水果摊、蔬菜摊、修鞋摊、杂志摊、小吃店、干货店、小饭店、旧书店、百货店,像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木头楔子,严丝合缝地与波螺油子的周遭融为一体。有人将波螺油子跟北京胡同、上海弄堂相提并论。实际上,波螺油子最神似的地方应该是重庆的十八梯——同样五光十色的烟火人间,同样作为两种山城风貌的各异体现。如果坐时光列车穿越回老青岛,波螺油子就是过去时光里的经典内核,弥散着最“青岛”的迷人底色。
20世纪90年代,最令少年们向往的则是各色光碟和软件摊位。在大信息时代即将到来的前夜,少年们的烦恼、爱恋、向往、启蒙,一切一切的情愫代入,一张一弛的游戏与学习,不会没有一张碟和软件解决不了的。如果解决不了,那就再来一张或者两张。当年的光碟,在少年们的心中有着多元的指向,意味深长又讳莫如深,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探索与快意,是以后多少快乐都无法取代的好时光。这种乐活无关暧昧,更多是对未来时代与外面世界的瞭望。
波螺油子的文化风景
在许多写青岛的文字里,通常把马牙石路与波螺油子混为一谈。其实,波螺油子是马牙石路,但不是所有的马牙石路都是波螺油子。
文史专家袁宾久查证的《青岛市志》之道路工程篇曾有这样的描述:“青岛市区的道路,基本上是在丘陵地上规划建设的,地势高差较大。对于山坡道路的处理,在规划设计上分三种方法:一、山顶道路;二、半山坡道路;三、山沟中道路。每种方法又有一面建筑和两面建筑之分。高度不一,显得错落有致,红瓦、绿树更加突出,增添了青岛的美感。为了防止车辆下行速度过快,在街角或交通频繁之交叉点,设有缓冲地带。江苏路、上海路、热河路、胶州路这4条路相交于一个高坡上,即成为过往车辆的缓冲地段,使用上比较安全。为防雨水、山洪冲毁路面和便于行车行人,在道路纵坡超过5%的斜坡上,路面的处理一是用小方石铺装,二是用长方形剁斧石板铺砌。如曲阜路、黄县路、肥城路等就是用小方石铺装的。黄岛路则用长方形剁斧石板铺砌,既美观,又坚固实用。历经世纪风雨,仍完好如新。”
青岛是一座适合行走的城市,有一种游走的风情浸润在马牙石路里不太规则的石头上。它们犹如城市掌心中纵横交错、细细密密的纹路,静静地蛰伏着。许许多多的光阴痕迹沉淀在这些被岁月磨蚀的石头路中,曲折蜿蜒,上下起伏,阡陌纵横,有的幽深绵延,有的依山而绕,记载着城市的悠远,似唐诗一样凝练含蓄。
特有的历史造就了马牙石路,那些久远的味道,延续至今,蔓延开来,散落在青岛的老城深处。马牙石路大多静默在清幽的老街段落里,细心端详,青岛经典灵动的细节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如情调翩翩的洋房、古典雅致的里院、朴素安详的石头围墙、摇曳在暮春里的蔷薇等,满眼皆是,凝结、闪烁着与众不同的人文气息。
青岛的文化是关注细节、强调精致的文化,流动着不绝的暗香、无穷的回味,而青岛的某些文化根基就深藏在这些曲径通幽的石头路中。马牙石路像是被什么咒语施了魔法,具有复制记忆与翻版地域的功能。走在这些路上,常常有一种时空转换的错觉。似乎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青葱岁月,忆起青涩往事。又似乎跨越欧亚大陆,站在欧洲某个小镇的街道上。
百年马牙石路的前世今生留着许多西洋的痕迹。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把马牙石路这种在中西欧国家中常见的路面铺装也带到青岛。因马牙石比较昂贵,按照德占时期通行的规定,通常是坡度在15度左右的道路才使用马牙石铺装,目的是为了防滑。目前岛城的马牙石路大体分布在两个地方,一是浙江路天主教堂周边,在过去,天主教堂是城市中的制高点,周边的道路都是有坡度的道路;另一个地方是老胶东路的波螺油子,这里是一处丘陵地带,道路起伏较大。
城市的进程日新月异,在多年来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过程中,许多地方的马牙石路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较之那些张扬亮丽的新道路,老路如同一条神秘的情感通道牵引人们回到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在所剩不多而又韵味犹存的马牙石路中,大教堂那段的德县路、靠近龙江路的黄县路一段、金口一路和金口二路的中间段落以及福山支路这几条,因了不同气质的老街背景,在晨曦和黄昏中,飘散着淡淡的浪漫和往日的气息。只有百米的福山支路蜿蜒曲折,经过年复一年岁月粹炼和记忆深处暖色的层层渲染,沉淀了太多的老街往事。路两侧丛丛翠竹和爬墙虎经过雨水洗涤泛着曼妙清新,与被打湿的老路一道,荡漾着闲散而灵秀的风韵。极美。隐藏在马牙石路里的精致细节是城市一个多世纪前的清晰影子,奢侈地成为风花雪月的印痕。
“每个城市特立独行的文化标签是文旅产业的富矿,也是吸引外地游客探索的高级禀赋。尤其对于喜欢深度游的港澳游客而言,他们更倾心于发现与感受风景背后的文化内涵。波螺油子作为青岛独特的文化风貌,有风景也有内容,值得推介也值得凸显。”明游天下国际旅游投资(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总经理袁基安认为,历史人文是青岛老城最有吸引力的文化标签,独具特色的城市漫步之旅和好玩的文创活动也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深度游方式,波螺油子是文化也是旅游的资源,可以考虑推出波螺油子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