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涛
10月24日下午,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平行论坛三”在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爱思唯尔主办,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致力蓝色防灾减灾,共同设计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解决方案”这一主题,汇商聚智、集思广益,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与气候灾害,如风暴潮、巨浪、海平面上升、海洋热浪、海岸侵蚀、海洋酸化等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及应对方案。
专家热议蓝色防灾减灾
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深刻影响着台风等极端事件的演化过程。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确保海洋健康,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有识之士共同的思考和探索。
活动现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发布了海洋与气候蓝色防灾减灾系统,并结合数字驱动下的蓝色防灾减灾解决方案这一方向作特邀报告,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对海洋和气候的防灾减灾高度关注,这也是全球海洋合作发展的重要领域。例如,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目前仍旧严峻,这是因为我们对其预测预报能力还不够。希望通过此次大会,与世界共享科学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增强对极端环境的防范,并降低其所带来的影响。”乔方利表示,在蓝色防灾减灾的议题中,有一个关键词是“共同设计”,这是国际合作的前提,“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防灾减灾各抒己见,举办本次论坛,就是要从众多观点中找到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未来我们主攻的方向。”
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席道田丰,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原校长、教授诺尔·艾尼·哈吉·穆赫塔尔等专家学者,分别以《联合国“海洋十年”的蓝色防灾减灾整体设计》《海洋和气候灾害:东南亚面临的挑战》为题作特邀报告,并邀请来自相关国家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气候变化下蓝色防灾减灾新机制协同设计”作主题讨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要加快建设更完善、更持久的国际合作框架,携手发展海洋科技、保护海洋生态、应对海洋灾害,共同致力于全球海洋防灾减灾。
应对气候变化的“青岛实践”
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基础性、前沿性海洋科研投入,着力构建立体海洋观测和监测网络,研发海洋与气候防灾减灾预报系统,在蓝色防灾减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比如,通过海洋科技合作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海洋与气候的观测与预测水平,进而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方案,增进民生海洋福祉。
青岛积极搭建全球海洋治理平台,不断拓展海洋开放合作新空间,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通过积极参与构建蓝色防灾减灾合作网络,共同研究防灾减灾技术,提升观测和预报能力,为应对海洋灾害和气候变化贡献科学力量。
今年5月,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来青访问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委托该所负责新一代高分辨率海洋数值预报系统的研发工作。据悉,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凭借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套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模式,成功打造了马来西亚第一代业务化海洋数值预报系统,并于2018年投入业务化运行。基于此,马来西亚气象局推动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建新一代海洋减灾防灾保障系统,并希望将合作拓展到海洋突发事件应对、海洋再分析数据制作与共享和气候业务化预测等领域。
海洋人才培养、技术援助与能力建设是全球海洋工作者同向发力的领域。青岛还高度重视培养和引进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与海洋灾害的能力。为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发展脉络,青岛持续加强与重点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在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一批重点涉蓝涉海高校建立招才引智工作站。近三年来,青岛市已招引海洋领域优秀青年人才2300余人。
务实推进海洋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青岛以会为媒,不断做大“蓝色”朋友圈,为海洋安澜贡献“青岛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