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曹森
市南区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截至今年9月底,市南区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61.2亿元,同比增长4.7%;登记技术合同880余项、成交金额超49亿元,同比增长8.3%;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创新百强区。
●2024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获奖目录公布,市南区共有6个科创项目荣获一等奖,占全市40%。
●开展“市南好成果”工作,挖掘技术成果105项,筑牢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发展“坚实底座”。
●目前,市南区建立高企培育库,细化入库标准,筛选入库潜力企业超300家。统筹布局全年高企认定工作,第一批申报数量近70家。
一只小小的牡蛎,何以“抗衡”水温变动和季节交替,一年四季快速生长?
在青岛,“海蛎子”是许多人“舌尖上的美食”。然而,由于夏天是其繁殖期,蛎肉缩水不够肥,市民通常只在冬天享用这味美食。但随着三倍体牡蛎品种的培育和养殖,现在市民一年四季都能买到个大饱满的海蛎子。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间养成、需求方企业等共同参与,团队通过解码牡蛎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培育了“前沿1号”“海蛎1号”全国牡蛎重点养殖品种,创造三倍体牡蛎养殖新产业,以此建立从本土种源到高端产品的链条结构,示范带动了中国牡蛎产业从传统粗放到精细化、精品化生产的升级跨越。
刺参“参优1号”育繁推技术体系、石斑鱼速生抗逆新种质创制及产业化应用、南极磷虾高值化利用与功能产品开发……一系列涉及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是青岛海洋产业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
市南区牢牢把握“高校、涉海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集聚”的区位优势,统筹推进“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高校院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建强用好科技创新平台,释放提升产业创新“源头之力”,加快构建具有市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产业, 出“市南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和产业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市南区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推动创新成果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实现更大创新价值。
截至今年9月底,市南区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61.2亿元,同比增长4.7%;登记技术合同880余项、成交金额超49亿元,同比增长8.3%;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创新百强区。市南区以科研优势塑强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进步注入新动能,蹚出一条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海水痕量元素洁净采样系统示范应用”“黄条鰤繁殖生物学与繁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金乌贼全人工繁育与增养殖技术创新应用”……近日,2024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获奖目录公布,市南区共有6个科创项目荣获一等奖,占全市40%,海洋领域创新优势进一步凸显。
今年以来,市南区充分发挥重点平台作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发挥涉海科研院所带动作用,支持驻区科研院所、高校等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定期发布高校院所优质科技成果,已摸排青岛大学56个项目并进行推介;组织开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领域产学研对接会,发布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领域成果、需求320项;开展“市南好成果”工作,挖掘技术成果105项,筑牢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发展“坚实底座”。
在释放高校院所创新效能的同时,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市南区聚焦科技企业培育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起“菁鹰企业-瞪羚(培育)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上市(培育)企业”的全周期梯度培育体系,多措并举加快优质科技企业培育壮大,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三年实现全周期梯度培育体系新物种入库企业数量超200家,组织新物种企业家私董会7场,积极开放场景共建机会,广泛链接专业化服务资源,营造新物种企业发展“热带雨林”。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强化创新主体培育,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才能更好为产业发展提供引擎动力。”市南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焦栋表示,目前,市南区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细化入库标准,筛选入库潜力企业超300家。统筹布局全年高企认定工作,第一批申报数量近70家,推荐中石化经纬、德才装饰等11家龙头企业纳入青岛市科技领军企业信息库,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政府+平台,当起“技术红娘”
“订单短缺怎么办?”百事基材料(青岛)股份有限公司是市南区一家专注于大生物材料研发的“四新经济”代表性企业,也是新物种企业中的瞪羚(培育)企业。面临转型期的百事基亟须发展生产、扩大内销,但由于与本地产业合作契机少、信息不足,订单短缺问题横亘当前,成为企业发展难题。
市南区企业服务专员走访企业期间得知此事,在了解百事基在生物纱线、面料研发等方面的优势后,市南区又走访了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链接资源、精准对接,举办市南区大生物材料产业链资源对接会,组织大生物材料等16家相关企业与百事基公司面对面洽谈,现场,百事基就与其中6家企业达成了意向合作。
百事基有研发高科技材料的能力,却对本地和国内产业了解很少;一些服装生产企业有足够的市场订单,却缺少好的原料供货商……此时,市南区企业服务专员当起“技术红娘”,牵线搭桥将上下游企业聚到一起,实现研发与生产的“双向奔赴”。一家功能性儿童卫衣品牌创始人表示,“纯生物质的原料太难找了,我们在不断去广州、深圳苦苦寻找的时候,没想到市南区在家门口帮我们找到了资源。”订单不必再外寻,直接从本地“长”了出来。
在市南区,有一支100余人的专业化企业服务专员队伍,他们由全区各行业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选派而出。企业服务专员对辖区企业开展“一对一”“点对点”个性化服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做好企业的“联络员”,当起“技术红娘”。在为企业发展纾难解困的同时,帮科研院所找市场,帮企业找技术。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作为市南区助力企业“出海”拓市场的一张“金名片”,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深度技术交流合作,通过在当地设立协同中心,对接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目前,该中心已在英国伦敦、俄罗斯圣彼得堡、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及上海、江阴等地建成协同中心。
“通过开创‘出海三步曲’市场化服务模式,打通前期咨询、策划、出访,中期评估、匹配、整合,以及后期签约、实施、交付九个关键节点,我们为100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提供海外工作站托管、产品进出口代理等服务,实现30亿元的数字贸易服务以及200亿元的技术合同登记。”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主任赵中元说。
政策+人才,燃起“创新火花”
对市南区而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必答题”,也是“关键题”。
市南区出台《关于推进市南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提高源头科技创新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孵化载体建设、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加大金融赋能创新力度、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国际创新合作水平、支持前沿科技场景应用等八个方面,推出20条奖励扶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银”的诚心,激励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是产业与地区发展的有力智力支撑。近年来,市南区与辖区高校院所建立深度联系,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一对一”精准服务等方式,深度挖掘、摸排重点单位人才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做好申报辅导,高层次人才培育成效明显,市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达91名。创建“自主荐才”人才评价品牌,探索人才评价改革创新,“自主荐才”总数超20人。
为协助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市南区完善科技金融对接机制,构建“银行-保险-担保机构-投资机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摸排56家企业共计12.85亿元融资需求,建立科技金融产品、机构、企业融资需求“三库一单”,为企业个性化匹配科技金融产品。今年以来,通过2024市南区科技金融资本行、科技金融座谈会等金企对接活动,实现15家金融机构与科创企业成功对接。
注入创新动能,新兴产业蓬勃生长,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装上新引擎……未来,市南区将持续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聚势培育,聚焦数字经济、海洋科技、生命健康、新能源四大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