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故事汇”

青岛农大两花生新品种“转”出80万元

创出全国油食兼用出口型大花生转让价格新高
青岛日报 2024年10月21日

青岛日报2024年10月21日版面

■邹晓霞(中)查看花生长势。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日前,青岛农业大学花生绿色优质丰产创新团队将两个花生新品种青花19号、青花22号,以80万元价格转让给河南庆丰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此次转让创出了全国油食兼用出口型大花生转让价格新高。

新品种具备丰产抗逆性强特点

青花19号是在青花6号基础上,由“白沙142”和“花28”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属于油食兼用型花生。该品种生育期120天左右,荚果珍珠豆形,百仁重约110克,出仁率可达77%。该品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在2021年和2022年品种区域试验中,青花19号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9.25%和7.58%。青花6号于2012年通过国家鉴定,近几年在东北、河南、山东等地种植面积大,市场认可度和需求度高。青花19号是“罗汉果型”大花生,在提升产量的基础上,保留了青花6号的抗逆、早熟优良品性。青花19号培育目标是在市场上逐步替代青花6号,促进“罗汉果型”花生品种更新换代。

青花22号由“鲁花11”和“选系534-22”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属于出口型大花生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24天左右,荚果普通形,典型特点是高产、大果、大仁,百仁重254克,出仁率74.5%。在2021年和2022年品种区域试验中,青花22号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15.64%和14.35%,增产潜力较大。

“团队将秉承创新精神,争取培育更多符合生产需求的新技术、新品种,扎实做好相关产品、成果的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扎根‘三农’,助力乡村振兴。”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花生绿色优质丰产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邹晓霞表示。

“青花19号和青花22号丰产、抗逆性突出,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符合农民和种植户的需求。这也是我们‘相中’这两个品种的原因。”受让方河南庆丰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志刚表示,今后,他们将加快繁育速度,加强花生新品种推广,尽快把两个新品种做成国内知名的花生种子品牌。

多项花生丰产增效技术助农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花生绿色优质丰产创新团队从沈毓骏、程显述、王铭伦等老一辈科研人员开始,长期致力于花生丰产增效栽培技术研发及优良品种选育工作,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同时改善土壤质量,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花生绿色优质丰产创新团队针对长期单一种植制度存在农田生态功能下降、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围绕“花生+”复合种植理论与技术,率先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花生主产区和新疆、北方农牧交错带等花生生态脆弱区,探明10余种“花生+”复合种植系统固碳减排潜力及丰产增效机理。研发了棕壤区控氮磷增碳综合技术,构建“有机-无机-生物-农艺”四位一体协同增效技术体系,可减少氮磷肥投入15%,降低氮磷淋失20%以上,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4%以上,该技术入选2022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

此外,团队在花生提质增效施肥管理技术、花生抗逆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花生控氮降损分层施肥、水肥一体高效管理和微生物肥等量/减量替代化肥等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技术服务,研发的抗旱耐瘠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较常规技术增产13.2%,节肥15.8%、节药18%、节水20.3%,累计推广应用超20万亩;研发花生绿色减施增效分层施肥技术,可在化肥减施10%—15%的基础上,提升花生产量10%以上,降低田间氨挥发15%—24%,减少成氧化亚氮排放21%—50%;开展盐碱地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攻关,构建集良种良法配套、水肥耦合优化、微生物促生增效于一体的高产栽培技术,可显著提高盐碱地花生产量10.19%。团队研究成果为优化作物栽培管理、挖掘农业固碳减排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近年来,邹晓霞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子课题等,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主参编著作近10部,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专利20余件、软件著作权5件;首位选育花生新品种5个;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