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更适合厚重题材,于晓璘带着“好戏”回到青岛——

《觉醒年代》,写给家乡的答卷

青岛日报 2024年09月09日

  ①

  ■图①②③:在音乐剧《觉醒年代》中饰演陈独秀的于晓 。

  ②

  ③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2021年,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横空出世,这部“现象级”剧集以1915年-1921年间《新青年》从创立到发展为背景,以李大钊、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相约建党为主线,展开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宏大历史画卷。

  2023年4月,以剧集为蓝本的音乐剧《觉醒年代》正式首演,成为近年来国内口碑最高、反响最热烈、年轻观众最喜爱的音乐剧之一,旋即荣获“2023年度十佳原创音乐剧”的殊荣。作为剧中“陈独秀”的饰演者,青岛籍音乐剧演员于晓璘凭借精湛的演技、全面的唱功和稳定的发挥赢得了观众认可,将百年前时代先驱者的形象活化在巡演各站舞台上。

  9月16日、17日,音乐剧《觉醒年代》将作为2024青岛·大剧院艺术节重头戏登上青岛大剧院舞台。于晓璘与《觉醒年代》主创们来到五四运动的缘起地,将青年精神、时代荣光带回青岛,与革命先行者“隔空对话”。

  从2011年入行至今,于晓璘作为行业中坚力量见证了音乐剧的兴起。近年来,他相继出演了《粉丝来信》《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将进酒》等重量级音乐剧作品,《觉醒年代》无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于晓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音乐剧对于厚重题材、重大命题有着极强的阐释能力,将《觉醒年代》带回青岛,是于晓璘对历史、对故乡的一次交付,“演音乐剧十多年了,《觉醒年代》也算是我写给家乡青岛的一张答卷。”

  “我36岁,他36岁”

  《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个性鲜明、笔锋犀利,他创立了具有时代影响力的《青年杂志》,后来跟两个儿子相继加入共产党,成就“一门三杰”的佳话。为了诠释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于晓璘通看了剧集版《觉醒年代》,查阅了大量五四运动相关资料,以扛鼎之力“扛”起这个角色。“剧版《觉醒年代》里于和伟将陈独秀演得特别棒。我一开始接这个角色的压力很大,通过阅读历史、查找资料来了解人物。这个角色太伟大了,为此,我们剧组去了陈先生的故居,搜集整理他的资料。历史上的陈先生有且仅有一位,他对大家庭也好、对小家庭也好有一些偏执,对于国家利益又特别重视,我们要尽可能把他的故事讲清楚。”

  剧中,陈独秀与李大钊、与两个儿子都有大量的对手戏份,台词吃重、情感张力极大。“不管陈先生还是李先生,都在实践为中国寻路的过程。陈先生秉承‘新青年的六个标准’为中国寻找救国之路,也是为了新文化的发展寻路。”于晓璘认为,陈独秀的多个层面也是角色吸引人之处,“我们阐释角色,不光是演他的伟大,也要表现他的平凡,演出他的父子感情。”

  “遇见《觉醒年代》这个戏让我成长,带给我很大的变化。陈先生36岁(创办《青年杂志》),我也是在36岁接触到这个角色,加上我是青岛人,先生们做的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更加有历历在目的感觉。”入行多年,《觉醒年代》堪称最让于晓璘动情的作品,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以“青岛人”身份代入五四运动,代入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其实,青岛就有五四广场,小时候不知道五四广场纪念什么,只记得在‘五月的风’旁边放风筝,玩得很高兴。当我真的投身这段历史中,感受到了历史的细节,尤其剧中的郭心刚说的那句‘当你经过我的墓碑前,你一定要告诉我现在的青岛是什么模样’,特别打动人。当下半场陈独秀先生拿起郭心刚写的‘青岛’这两个字的时候,就会让一个青岛人联想起走在栈桥、走在五四广场上的感觉。通过音乐剧的歌词,实现了我与角色之间隔着两个时空对话——‘如果真的到未来的某一天,你一定告诉我青岛人民生活得怎么样’。”

  演完《觉醒年代》第一轮后,于晓璘回到了青岛,“我和家人走在栈桥、走在五四广场时,看见情侣在散步、一家三口在玩耍,我当时真的没绷住。那一刻的幸福真的是先辈们拿生命换来的。《觉醒年代》对我来说是特别直观的感动,所有人都能理解这部戏,但不像我作为青岛人体会这么深。我演这部戏的时候一直抱着感恩之情,感谢各位先生为中国、对青岛做的事情。”

  舞台精品,天然厚重

  2019年起,音乐剧迅速成为剧院的主流品类,悬疑剧、爱情喜剧、女性题材剧等相继成为音乐剧热点,海外引进剧爆款也层出不穷。具有强娱乐属性的音乐剧,适合呈现厚重历史、阐释重大题材吗?于晓璘给出了肯定答复:“音乐剧其实更适合讲厚重的故事。像是《悲惨世界》就是由文学名著改编成音乐剧,享誉世界。音乐剧之所以适合‘厚重’,是因为观众知道重大题材的大概发展脉络,把精力从剧情上移开。音乐剧本身讲故事能力挺弱的,毕竟它有很大的篇幅是音乐部分,不像话剧。音乐剧传递情感的力量会很重,如果这是一个观众熟悉的故事,音乐剧可以专注于舞台表达,它的情感传递能力比话剧更强。”

  《觉醒年代》贡献了多首旋律抓耳的好歌,尤其返场歌曲《海浪》每每催人泪下,歌词写道:“在这段故事与你们相逢一场,同学少年自由生长,感受着世间如许的朝阳。”演员们从表演到演唱的转换毫无艰涩、生硬之感,体现了主创团队的艺术水准。

  “跟舞台剧相比,音乐剧要在情感比较集中的时候突然唱起来,怎样让观众没有疏离感,自然地在音乐里表达故事情节,这个过程要慢慢摸索,要在唱歌的同时兼顾表演。”于晓璘表示,“中文有四声调式,放在音乐里,在意思传递上有些容易混淆的地方——同样的词加上了不同音调就变成了别的意思。有些咬字不够清晰的歌词,观众看音乐剧的时候要留意字幕,可能顾此失彼、错过戏的信息点。歌词怎样既符合音乐旋律又尽可能让观众第一时间听懂、准确会意,这是音乐剧需要克服的障碍。”

  《觉醒年代》的信息量巨大,光是陈独秀的台词就达到万余字;舞台上穿梭来回的都是投身五四运动的年轻人,音乐风格也显得活泼、多变。《觉醒年代》采用了通唱式的演绎方式,全剧30余首歌曲唱法丰富,鲁迅创作《狂人日记》、辜鸿铭课堂宣讲《中国人的精神》等段落听起来有说唱音乐的“爽感”。音乐剧的强大优势就是音乐,在情感饱满的时候,音乐一进来,观众就会沉浸在这个情感里,这是音乐剧特别大的长处。”于晓璘说。

  误打误撞,一路高歌

  一路巡演,《觉醒年代》一路收获忠实粉丝,不少观众跟着剧组各个城市追看。从2007年第一部音乐剧《妈妈咪呀!》到如今的《觉醒年代》,于晓璘见证了广大观众对音乐剧从入门到热爱的过程。

  “这部戏不论走到哪个城市,所有观众都为先生们感动。我们现在演绎这段历史,台上台下都有着强烈的情感共融。”于晓璘说,《觉醒年代》每一场都有观众落泪,而如何避免被观众情绪影响,也是演员们的必修课,“台上演员的情绪波动很难避免,像是在舞台上看到陈延年、陈乔年两位青年逐渐远去,我们在巨大的情绪起伏下还要说话、唱歌。把所有情绪取消是特别不合理的,我们要训练在波动里如何完成调度和表演。”

  当下的音乐剧舞台,活跃着于毅、郑云龙、于晓璘、周文嘉等一批优秀的青岛籍演员。实际上,于晓璘一开始并不熟悉音乐剧,“我起初没有计划报考音乐剧专业,但我喜欢唱一些音乐剧的经典歌曲。老师说:‘北京舞蹈学院现在有音乐剧系,你正好也准备了这些歌,可以报考试试。’我由此才慢慢了解了《妈妈咪呀!》《猫》《西区故事》《歌剧魅影》等经典剧目,通过《悲惨世界》真正爱上了音乐剧。流行歌曲三四分钟就要抓住歌迷,而整个音乐剧的概念是用两个小时讲一个故事,通过音乐讲故事。我尤其喜欢音乐剧的即时性:你在舞台上错了就是错了。演出总是不完美的,对我来说,演音乐剧更有专注带给我的兴奋感。”

  入行以来,于晓璘带给全国观众2000余场音乐剧演出,他建议观众带着享受的态度进入剧场,感受音乐剧的魅力。“音乐剧是特别接地气、特别有商业属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出现在每个人生活里,都是随时随地的享受。看音乐剧就是合家欢,没有那么多仪式感,大家抱着听好听的音乐、看好看的故事的心态入场就可以了。”于晓璘介绍,音乐剧里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匹配,“它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艺术,角色不一样,音乐风格就不一样。比如我饰演六七十岁的老者,给他匹配的音乐古典一些更加符合角色身份。开心麻花音乐剧《双城环梦记》采用了说唱音乐风格,因为它讲述了上世纪20年代芝加哥的故事,我演的帮派老大与说唱元素相匹配,角色的风格性更强。”

  把一部好戏带回青岛,也让于晓璘对回乡之旅特别期待。“现在是螃蟹最好的时节,我每次回青岛,野馄饨、羊肉汤、炸串、排骨米饭这四样是必吃,哪一次没吃到就会感觉没真的回青岛。”于晓璘说,“每次回家,最开心的就是带着演员去吃饭,去海鲜市场找个啤酒屋,喝点啤酒吃海货。大家纷纷感慨‘青岛真的是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城市’。这次回青岛,我们这部《觉醒年代》又讲了一个富含青岛元素的故事,希望朋友们都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