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上午9点,青岛东川路小学第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学校操场很快变得热闹起来。跳绳、滚铁圈,玩龙蛇飞舞、多变绳梯等地面游戏……学生在15分钟的课间时光里参与各类趣味体育运动,尽情体验自主活动的快乐。在全区层面把小课间从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是李沧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具体实践,也是青岛教育系统体育育人的生动写照。
德智体美劳,一个都不能少。作为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体育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青岛教育系统立足教育抓体育,抓好体育促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为抓手,持续探索、创新、突破,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创新体育教育体系,发挥体育育人的重要作用,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了青岛特色的校园体育发展之路。
课间活动时间延长,学生们都“动”起来了
“有一次小课间,我们发现操场上不是很热闹,大部分学生都在教室里坐着,不愿意下楼。我们觉得这个事‘不对劲’,应该引导孩子走出教室,到操场上活动、锻炼。”青岛虎山路小学是最早尝试将小课间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的学校之一,学校副校长刘罡向记者解释了课间延时的原委。去年春季学期,他们试点在上午、下午各拿出一个小课间延长到15分钟。“最初学生并不太知道怎么‘玩’,以跑跑、跳跳为主,学校适当设置了跳绳、踢毽子、打沙包等趣味活动,引导学生们‘玩’。”刘罡说,“课间15分钟”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后来逐步推广到每个小课间。
去年11月份,李沧区在全省首创“课间15分钟”模式,将试点范围扩大到虎山路第二小学、振华路小学、崇礼小学等学校。目前,全区55所公办学校均已常态化实行“课间15分钟”模式。学校制定“一校一案”,根据实际情况错时、错峰组织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活动,让学生们全都“动”起来。青岛东川路小学将玩百变小脚丫、龙蛇飞舞等室外小游戏,跳绳、转呼啦圈等特色体育运动,丢沙包、滚铁圈等传统体育项目以及室内益智类小游戏相结合,按楼层分组分批组织学生到操场活动,确保每名学生每天都可以参加户外活动。该校今年5月的体质监测显示,优良率较以往提升约10个百分点。
本学期开始,市南区学校课间安排也迎来了调整,将全面实施上下午“双大课间活动制”。同时,下午大课间体育运动项目也更加多元、更加有特色。“本学期全区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实施上下午‘双大课间活动制’,在确保学生每天校内中等以上强度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的基础上,结合早操、晚训等内容,保障全域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够、项目多、强度足。”市南区教体局体卫艺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市南区上午的大课间主要以学校为单位、全区统一组织,一般会安排韵律操(例如广播操、武术操、绳操等)、耐久跑、身体素质练习等运动项目。下午的大课间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一校一案,具体安排在哪个课间、安排哪些体育项目主要是学校自主确定。如青岛基隆路小学打造了跳远体育长廊、跳绳走廊、乒乓球室、篮球馆、仿真冰场等多维体育空间,发展花滑、冰壶、手指操、体能操、健身操、武术操等班级体育活动,实现班班有特色、班班都精彩。香港路小学下午大课间一二年级安排了跳圆环、跳绳、踢毽子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活动,三到六年级设置了竹竿舞、跳大绳、轮胎勇士挑战赛和重走长征路校园越野行等内容,丰富锻炼内容,提高学生运动兴趣。
实际上,改革校园体育模式,发挥好体育育人的实效,青岛一直在探索。青岛二中曾在全国范围较早推行一天一节体育课,增强了学生体质,缓解了学生心理压力,塑造了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高新区实验小学创新实施“零点体育”计划,每天上午第一节课组织全校学生上体育课,2023年该区学生的体质健康抽测合格率较2022年大幅提高。
搭建节、赛、会、展、演平台,每年百万学生参与其中
实现体育育人实效,需要有制度保障。近年来,青岛强化制度设计,出台了系列文件,从人才培养、课程优化、基础保障、考核评价等方面推出学校体育改革系列措施,探索建立了集自主锻炼、参与体育竞赛、体质健康监测于一体的学生体育评价机制,将体育纳入中考计分科目,从“一次考”“合格考”调整为“全程考”“等级考”,确保体育工作常态化落实。
此外,青岛在体育课程、体育赛事、体育特色以及资金保障方面均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做法。青岛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刚性要求,一天一节体育课,遵循小学基础期趣味化、初中发展期多样化、高中提高期专项化特点,完善创新“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出版地方教材《快乐足球》《扬帆青岛》等,开发球类、棋类、传统游戏等一批校本课程;开发开展课间集体舞、竹竿舞、花样跳绳等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整合体育俱乐部、训练基地等社会资源,推动35个竞技体育大项进校园,百余家企业承办市级青少年体育比赛。
在青岛,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市级联赛已经常态化举行,每年组织2万余名学生参加市级联赛,带动百万余名学生参与;每年举办市级、区级体育联赛和单项锦标赛150余项,参赛代表队4000余支。青岛搭建节、赛、会、展、演平台,实施“班、级、校、区、社”联动,百万学生经常参与其中。同时组织帆船、沙滩排球、橄榄球、击剑等专项特色赛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青岛是足球之城,足球运动氛围浓厚,目前拥有两支中超球队。青岛作为全国校园足球优秀改革试验区,持续强化足球特色,打造各级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带动全市学生参与足球运动。“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连续举办34届,每年参赛队伍350余支,比赛900余场,近7000人参与市级比赛,带动近30万学生经常性参与足球运动。全市区级联赛930余支队伍、1.4万余名运动员、2000余名教师、400余所学校参与。2023年输送11名青岛籍运动员入选各级别国家足球队,占全省入选总数的68%,为全国足球事业发展注入人才活力。
同时,青岛强化资金、场地、师资等体育综合保障水平,不断夯实校园体育工作发展基础。近年来,投入4.9亿元改善体育设施,加快游泳技能普及。推进学校操场规范化建设,新建及改造学校操场约450个,学校体育设施达到教育部核定的一类标准。同时还通过招聘新教师、引进骨干教师、聘请退役运动员等方式,充实体育教师队伍,通过购买服务聘任500余名兼职中外教练,确保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全面实施校方责任险、校方无过失责任险和学平险,建立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处理机制,解决学生体育运动安全之忧。
培养“完全人格”,越来越多学生因校园体育受益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中国教育家蔡元培曾这样强调体育在“完全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运动改造大脑”,体育可以增强体魄,更可以塑造人格、磨炼精神。体育教育是强身,更是育心、育人。
前不久,首次参加2024年山东省校园足球联赛(争冠组)比赛的青岛实验初中男子足球队,经过10天奋力拼搏,斩获初中组冠军。“第一场比赛面对东道主时是最为艰难的。因为这是我们首次参加这个比赛,大家经验有些欠缺。因为一个失误,我们在比分上落后于对手,但团队没有放弃,在教练的指导下,大家顽强拼搏,实现逆转。”回忆起比赛,队员陈悦扬表示,强大的凝聚力是队伍逆转获胜的关键。他对足球有着浓厚的兴趣,自一年级就开始踢球,足球不仅锻炼了他的胆识,也帮他养成了更多好习惯,“学习和踢足球之间并不冲突,踢球后自律能力强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在青岛,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因为校园体育而受益。青岛二中毕业生戴天宇曾获山东省足球联赛(高中U18组)冠军。2022年他通过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方式,以足球项目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青岛启动校园足球以来第一位凭借足球成绩考入清北的学生。青岛六十七中积极推进校园篮球发展,今年3月,学校篮球队队员陈家政成功加盟广东宏远队,成为学校走出的首个CBA职业篮球运动员;4月,学校篮球队队员丁小峰在浙江大学体育单招考试中获得满分成绩,最终以“武状元”身份考入浙大。
与此同时,青岛校园体育成绩节节攀高。在2024耐克全国高中篮球联赛总决赛中,青岛六十七中篮球队一路披荆斩棘,勇夺全国亚军,创造中国高中篮球联赛山东省最佳战绩。在2024年山东省校园足球联赛(争冠组)高中组比赛中,青岛市共有男、女队6支球队参赛,均进入八强,包揽男子冠亚军,这是山东省校园足球历史上首次出现来自一个地区的球队争夺冠亚军。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青岛运动小将在全国、全省比赛中表现抢眼。在中国中学生田径冠军赛中,青岛实验初中再次斩获初中女子组团体总分冠军;单项比赛中,青岛实验初中学生吕文慧、张靖宜、张钰瀛、吴钇霏组成的女子接力队以破赛会纪录的成绩获得4×100米接力金牌。在山东省中小学生游泳联赛中,青岛代表队表现优异,共获得20枚金牌、18枚银牌、6枚铜牌,成功登顶团体总分榜首。在2024年“中国体育彩票杯”山东省中小学体育联赛羽毛球比赛中,青岛代表队获得高中团体第一名,高中男单、女单、混双、男双、女双第一名,小学男单第一名。
赛事成绩的背后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青岛市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合格率、优良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且2023年抽测均居全省首位。在一个个朝气蓬勃的校园里,学习的成效在稳步提升,教育的合力正在发挥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