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青岛日报 2024年08月12日

  本报评论员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印发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加快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启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推出集中提供招聘对接、困难帮扶、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8项就业服务举措……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591.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2.4%,15件市办实事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其中4项工作提前完成年度任务,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11项民生攻坚事项按期完成阶段目标。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解决好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是想当然地去干,也不是理所当然就能够干好。要真正沉下去,到群众生活的社区村庄去,到群众生产的田间地头去,跟群众面对面沟通,了解群众的想法,倾听群众的呼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要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用好“12345·青诉即办”等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跟进掌握群众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全方位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从群众需求出发,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从来不是抽象概念,它存在于房前屋后、柴米油盐的生活中,食品安不安全、出行便不便利、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这些“关键小事”关联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只有把一件件实事办实、好事办好,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才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把实事办出实效,锚定年初确定的“民生清单”,压实责任,加大力度,在下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目标变为现实。要坚持“开门办实事”,开展好“走进市办实事 见证民生项目”活动,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亲眼见证实事进展,亲自监督实事成效。

  要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改善,人民生活需要日趋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要坚持系统思维,紧盯群众身边“小事”重点发力,积极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拓展,让群众感受到温度和效率。要坚持长远眼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将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打基础、利长远的民生工程、实事项目中,在推进民生事业发展中持续让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

  行动是最好的宣言书,实干是最质朴的方法论。只要我们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就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