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要“软硬并举”

青岛日报 2024年08月05日

  本报评论员

  青岛以港而兴,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提高城市能级、放大比较优势的重要战略支点。

  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正日益丰富,不仅要有港口物理设施和吞吐能力的“硬支撑”,更需要在高端航运服务、港产城融合等“软实力”上下功夫。“软硬并举”才能快速提升城市在全球航运市场的战略影响力。

  青岛最大优势是港口,最大资源也是港口。论港口条件,青岛可谓得天独厚。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五,航线总数达227条,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航线密度位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海铁联运班列达83条,内陆港达50个,海铁联运箱量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最新发布的《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2024)》显示,青岛港在世界一流港口前列排名中再进位,超越深圳港,位列第四。

  青岛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强化港口的关键支撑作用是“第一要务”。要进一步拉长长板,夯实吞吐量、码头、航线等“硬基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打造一流的港口基础设施、一流的陆海物流网络、一流的港航供应链服务体系。通过构建沿黄达海大通道,把“出海口”搬到广阔内陆腹地的“家门口”,进一步提升港口的枢纽地位。

  应该承认,相较港口突出的硬实力,青岛在以现代航运服务业为核心的综合发展环境等“软实力”上,更多要扮演的是追赶者的角色。

  青岛港的吞吐量排名,近年来一年一个台阶,但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青岛连续四年都排在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第15的位次上。另一个与国际航运中心内涵相似的《世界领先海事之都》(2024年)报告显示,青岛在全球海运城市中排名第28位。报告对青岛的评价是:港口与物流和海事技术领域表现较为出色,而海事金融与法律领域表现不足。

  伦敦、新加坡、上海等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也用它们的成功一再强调着“软实力”的重要性——优秀的港口条件要与产业链相融合,国际航运中心一定离不开发达的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纪、海事仲裁、信息咨询等现代航运服务业。伦敦的集装箱吞吐量虽然跌出全球前50名,但仍拥有全球最大的海上保险、再保险和保赔险市场,在全球航运市场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影响力。上海连续四年位列国际航运中心前三,不仅因为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更在于集聚了全球十大船舶管理机构、全球排名前百位班轮公司的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以及亚洲船级社协会、中国船东协会、中国港口协会等航运机构。此外,上海航运交易所首创的集装箱运价指数成为世界航运市场的三大指数之一,也是重要的“加分项”。

  因此,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青岛要以壮大现代航运服务业为破题的关键,在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方面实现新突破。聚焦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船舶管理、海事仲裁等服务业,在政策供给、环境营造上下功夫、补短板,积极引入相关企业、机构和人才,推动港航服务要素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含金量”和“附加值”。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节点作用。青岛要以港口为支撑、产业为核心、城市为载体,通过打造世界级临港产业体系,不断延伸航运物流、供应链金融、现代贸易等业务,实现港口、产业、城市的深度融合和相互赋能。

  世界是由港口连接起来的,因港而生、凭港而兴的青岛,一定会随着国际航运中心的加快建设,开启书写城市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