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棋
7月25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均下调了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这是今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首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也是自2022年9月以来的第五次下调。
紧随其后,7月26日,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打响股份制银行降息“第一枪”,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
本轮主要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是基于7月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以及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走势自主决定的,是存款利率更加市场化的体现。
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督促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截至2023年,主要银行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下,已先后四次主动调整存款利率。
稳定净息差,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成为此次调整优化存款利率的初衷之一。
净息差是银行盈利的关键指标之一。近几年来,受宏观经济波动、银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以及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历史低位1.54%,较年初下降15个基点,已跌破1.8%的警戒线。
在此背景下,银行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来减轻负债成本,成为维持净息差稳定、保障经营可持续性的必然选择。
实际上,有关部门和银行已经开始行动,以优化负债结构、减轻负债端成本压力,呵护净息差空间。
今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明确要求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维护市场合理竞争秩序,强化存款利率调整效果,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商业银行纷纷叫停手工补息、停售长期限大额存单、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等。
对银行而言,面对净息差收窄的压力,在稳定净利息收入基本盘的同时,更需“双管齐下”,转变对资本驱动增长这一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挖掘非息业务增长点,精准洞察客户需求、加强市场研判、优化产品和服务结构、增强投研能力等,提升非息收入贡献正成为银行转型的共识。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机构非利息收入占比达25.63%,较2023年四季度的19.93%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银行要增加非息收入、改善营收结构,需要调整业务结构,降低对资本消耗较大的业务比重,如传统存贷款业务,并加大发展轻资本业务,如资产管理、代销业务、投行业务和托管业务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大对信用卡、支付结算、理财代销等中间业务的投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资产收益率,实现轻资本转型。
商业银行轻资本转型的成功离不开金融科技的助力,在数字化转型一浪高过一浪的当下,银行还需通过提升数字化水平,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助力轻资本转型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