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今天,你换“pin”了吗?

青岛日报 2024年07月29日

  特派记者 马晓婷

  在巴黎,奥运pin(徽章)成了“热词”。

  换“pin”,是每届奥运会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巴黎同样如此。这项独特的习俗可追溯到1896年的雅典,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使用了特制的圆纸板,用来识别各国运动员、裁判员和官员的身份,后来发展成为互换珍藏的介质。别看它不大,方寸之间却展现着奥林匹克文化的魅力,运动员、志愿者、媒体记者和工作人员,都是它的忠实粉丝,是奥运会期间实打实的“硬通货”。此前,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就曾向媒体展示她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交换的“pin”——一个心形的奥运五环标志徽章,其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转发。

  在巴黎期间,记者也有几次关于奥运“pin”的有趣经历。一次在奥运村,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骄傲地把上百个奥运“pin”摊开在桌子上展示。如果想要与他交换的话,要先拿出自己的“pin”,看看能否让他足够的心仪。在奥运村运动员入口处,两名五六岁的儿童,用怯生生的甜嗓音向每一位经过的运动员询问:你有“pin”吗?那些在赛场上拼搏冲刺的运动员要么弯腰笑着说抱歉,要么“乖乖”拿出自己的“存货”。在这一刻,奥林匹克运动完成了一次在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之间的友谊交流。

  “pin”的魔力在哪儿?或许正是它所承载的卓越、尊重、友谊的内涵和奥林匹克价值观,为人们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就像中国人的信物交换一样,奥运会每四个春秋迎来一次,但这些徽章却帮助人们将这段特别的记忆永远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