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教育创新专家在青分享国际教育界面对AI的见解和策略

教育将如何应对智能时代变革

青岛日报 2024年07月22日

  ■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上,教育大咖展开高端对话。  吴忠林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实习生  赵一婧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崭新时代,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着教育的面貌。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如何在这个变革时代中找准方向,推动教育创新,引导教师适应新的技术,培育学生的未来竞争力?日前,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携手青岛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DLC中国深度学习中心、青岛海尔学校、青岛市教育学会联合举办2024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大会。大会的主题为“新智能、新学校、新未来——人工智能下的教育大趋势”。全球知名教育创新专家参会,共同探讨AI在当前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危机与挑战,分享国际教育界面对AI的见解和策略。

  未来已来,教育将如何应对?

  什么是未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认为,要弄清未来在哪儿,首先要看清社会的变化趋势。消费的形态变了,从提供需求变为要制造购买的欲望;生产的形态变了,大量生产变成“少量多款”;单位结构变了,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扁平;雇员跟雇主的关系也变了,长期投身于一个单位、一个行业的现象变成更短暂的劳动关系。间歇就业、创业、网红带货……在年轻人中成为流行趋势。

  面对这样的趋势,教育能做什么?今天的学校是工业社会鼎盛时期的产物,现代学校起源于1870年的英国,政府介入建立全民参与的学校制度,为工业化生产培养合乎标准的劳动力。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迭代,学校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总体框架并没有被完全颠覆。在很多专家眼中,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变化趋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哥伦布州立大学数学教授、中国深度学习中心主任方厚彬看来,这条流传千年的“教师岗位职责”在人工智能时代也已经被颠覆,“比如传道,何道之有?要传的道,网上都有。至于授业,研究表明,对学生来说,有67%的工作在他上学时还没有出现。比如我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高中,我怎么可能知道我会成为计算机编程老师?我怎么知道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当时那个职业还没有出现,老师怎么可能教授?还有解惑,网络尤其是人工智能也已经能够替代教师。”时移世易,应聘的时候,雇主不再需要你记住1000个电话号码,不需要你能记住圆周率后面100位;再比如应聘教师岗位,校长也不需要你能在黑板上徒手画圆,因为以后可能连黑板都不需要了。一些传统的技能不再是优势,技术的进步倒推着教育去改变。

  在理想中,教育应该是率先变革的领域,而后带动技术、社会以及生活变化。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在现实中,教育是属于被迫变化的领域,是技术进步反过来推动教育变革。有时候,即使社会已经明显变革,但是教育依然守旧。在《教育未来简史》中,作者指出,数字化一代面临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当前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世界对他们提出的挑战。教育能够对学生做出什么样的预设性的培养、给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做哪些准备,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很好地去应对未来挑战。

  科技赋能教育而不是应试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智能辅导、智能教学、智能评估、智能管理等,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课程和学习场景。在技术的加持之下,依托大数据大算法,可以对每个人的学习状态、学习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终于具备了这样的技术条件和技术工具。

  在AI参与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化学课不需要再准备瓶瓶罐罐的试剂,也不用费心地做安全防护,学生们戴上VR,在虚拟世界里操作实验,了解反应结果。但是,技术软件支撑下的模拟活动,是教育的进步还是退步?毋庸置疑,它操作更便捷了,它直接服务于课本知识,明确地展示实验结果,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应对各种考试,但是它离真正的教育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面对这些疑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张志勇认为,在认同人工智能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面临风险、困难和挑战。比如要防止技术陷入平庸之恶。“不要忘了教育的育人初心,教育赋能育人,而不是助力应试。”

  程介明透露,去年美国几所主要的大学禁用ChatGPT,因为学校担心技术帮学生抄写、代写、作弊。在中国,小学语文教育惯用造句、填充、改错等办法,这对ChatGPT来说完全“不在话下”。“我让学生做读书报告,学生用ChatGPT半秒钟就生成一篇。先进科技不会代替学生读书,但是可以代替学生写读书报告。”这是科技的错还是教育的错?“你再想象一下,假如考试允许使用手机,能够带电脑进考场,考试制度能不崩溃吗?我们用手机获取知识已经是生活常态,偏偏考试时不准学生用手机,不准他们在网上找知识,这不是病态吗?”程介明认为,假如把学生困在作弊、抄袭的层面,就是教育者停留于回避、惧怕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会成为先进科技积极、自信的使用者。

  科技的发展并非因为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路,天马行空,并不按需要而发生。科技是工具,是手段。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为了配合怎样的先进教育理念?不弄清这一点,先进的科技也可能会固化陈旧的教学方式。

  用创新思维应对世界之变

  “张瑞敏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只要路对了,就不怕路远。所以要做对的事情,这才是我们教育者最最重要的事情。”主旨演讲里,青岛海尔学校校长孙先亮说。

  作为演讲嘉宾中唯一的基础教育领域代表,孙先亮认为,人工智能赋予基础教育六个特点:学生个性化、教师创客化、教育平台化、师生零距离、资源无边界、价值无限度。

  教育最重要的元素是学生,是否应该在学校的教育场景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可以彰显个性的机会和条件?我们是否能让孩子在认识到自己有个性特质的同时,也能够看到和尊重别人的个性和特质?我们能不能让每一种天赋成为自己一生发展中走得更远、走得更好的基础?教师之变是因学生而变。如果教师能够在不断的学习和发展当中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资源,不断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人生发展的支持,就一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斯坦福在线中学是在十多年前创立的一所纯线上学校,如今已经是美国高中教育排名前十的学校。传统意义的学校在未来可能消失,那么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孙先亮认为,学校将是教育的平台。学校这个平台是资源的汇聚地、是学习方式的汇聚地、是教育理念的存在地。学生可能在家里学知识,到学校平台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教育界对未来学校提出了四种场景:学校教育扩展、教育外包、学校成为学习中心、无边界学习。人工智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也就变得随时随地可以连络,师生之间变成了零距离。孙先亮介绍,海尔学校已经能够做到这一点,学生不管是在校还是在家,都可以依托技术的赋能随时随地接受老师的指导。指导里除了学习,还有能力、个性发展,以及个人情绪调节的建议等等。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里有一个观点,最后存活下来的生物不是最强壮的,而是那些适应环境适应得最好的,学生就是要成为能够适应人工智能生态的人,这个过程中需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孙先亮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马斯克谈过一个观点,将来如果人控制不了超级智能,如果超级智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就有可能变成对人类的巨大威胁。我们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通过人工智能为世界创造更有价值、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的科技发展成果。”海尔学校也提出了利他教育,提出培养未来世界的贡献者。孙先亮以为,当一个人有了利他之心,可以让自己的心智水平、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利他是最强大的动力。第二个方面是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知道知识在哪里,知道用知识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是创造创新思维能力。“很多人被井蛙共振所困住,本来井底之蛙没有多少见识,但是大数据推送加剧了沉默的螺旋效应,井底之蛙会找到共鸣,始终跳不出自己,这非常可怕。所以海尔学校把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作为特色,就是让学生的天赋自由绽放,我们搭建了‘五力’课程体系,建设了‘科技、艺术、商管’三大创新平台,同时设计‘未来通行证’对学生进行发展过程的评价。”孙先亮说。

  人工智能时代来了。纳西姆·希克梅特说过:当我们不知道应当去哪里的时候,真正的旅行才刚刚开始。在教育者心中,教育的未来逐渐清晰,毕竟教育始终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