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幸福坦途 共享美好生活

——​青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十年纪实
青岛日报 2024年07月05日

  ■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青山村进村路。

  ■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岭西村进村路。

  ■城阳区上马街道侯家社区进村路。

  ■莱西市葡萄镇小路。

  ■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

  公路通,百业兴。今年是“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提出十周年。十年发展,日新月异;十年变化,沧海桑田。

  截至2023年底,青岛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494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0%),县乡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超过75%,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3%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了以县乡道为骨干、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

  十年间,市交通运输局和各区(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开展“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三年集中攻坚”及“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等专项行动,一条条农村公路修到了村头,通到了群众家门口,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状况成为历史,困扰农村群众出行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农村公路通达深度、覆盖广度、通畅程度、服务品质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农村公路已经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强服务保障。

  建之基 筑梦乡村,纵横八方

  2014年以来,市交通运输局采取多种方式为区(市)争取资金保障,对区(市)奖补资金超过20亿元,带动引导全市投资约200亿元,指导区(市)实施道路新改建3500公里。

  2014年至2017年,是优化路网布局和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服务水平阶段。在全市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实现通油(水泥)路的基础上,农村公路建设重点逐步向农村公路连通和网化工程转变。经过四年奋战,全市形成了以县道为区域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农村群众交通出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抓建设,更要抓安全水平提升。2015年,市交通运输局印发《关于实施全市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对全市农村公路急弯、陡坡、邻水邻崖以及公交车、校车通行路段安全隐患进行重点排查和整治,经过三年奋战,共计整治隐患路段1201处(段),合计3701公里,基本完成县道、乡道隐患整治任务和部分重点村道整治任务,全市农村公路安全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2018年至2020年,是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阶段。2018年,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实施路网提档升级、自然村庄通达、路面状况改善、运输服务提升“四大工程”,并会同市财政局构建起以市级奖补为引导、区(市)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为补充的“四好农村路”多元化投资长效机制。三年时间,全市共计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养护2600公里,圆满完成攻坚任务。

  2019年,落实市政府印发的《青岛市推进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由进村向入户延伸。联合市财政局印发奖补方案,采取“先干后补、以奖代补”方式,建立“市级奖补资金为引导、区(市)资金投入为主体、镇(街道)村具体组织实施、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的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作机制,极大激发了区(市)参与积极性。仅用一年多时间,全市完成了2473个行政村的道路硬化任务,硬化完成率达到94%,超额完成任务目标。截至2023年底,我市“户户通”总完成度已达到99.79%,实现了从无到有、全域覆盖的历史性转变。

  2021年至今,是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初期,市交通运输局提出实施路网提升、道路通达、通行安全保障、融合发展示范、运输服务升级“五大工程”,并联合市财政局进一步加大补助力度,制定印发《青岛市农村公路市级以奖代补激励政策实施方案》,对各区(市)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切块奖补,将“先建后补”调整为“先预拨后清算”,市级财政年均补贴资金约4.6亿元,补贴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有效缓解区(市)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压力。截至2023年底,共指导全市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887.9公里,督促实施路面状况改善工程2780.1公里、改造危旧桥梁51座、实施重要村道或三级及以上村道安保工程1177公里。

  “十四五”中期,市交通运输局先后编制印发《青岛市村内道路工程技术指南(试行)》《青岛市漫水桥整治工作方案》,督导区(市)完成84个村庄、54公里村内道路改造提升,完成全市11座漫水桥拆除重建工作,并监督完成135座漫水桥水位标尺、警示立柱等相关安全设施加装工作。全市中等路以上比例明显提升,全面提高了农村公路路网服务及保障水平。

  管之序 规范治理,路畅人和

  聚焦“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农村公路高质量管理的组织保障、考核保障、技术保障逐步完善。

  管理体系筑基石,制度建设稳根基。自2008年《山东省农村公路条例》规定实行以来,全市基本建成“县道县养,乡道、村道乡养”的管理养护体制。建立了“市、区(市)、镇(街)”三级督导养护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管理协调机制。2017年,我市首次将“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对区(市)政府进行考核,农村公路管理由行业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进一步夯实区(市)政府农村公路主体责任,各区(市)已基本做到“有路必管”,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水平稳步提升,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公路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保障农村公路监管体系高效运转。

  三级管理齐参与,革新机制开新局。2021年2月,市政府印发《青岛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建立覆盖全域的三级“路长制”管理体系和“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农村公路保护队伍,“路长制”App在全市得到广泛推广使用。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设置农村公路就业岗位1万余个。区(市)政府、镇(街)、村委会的管养主体责任得到逐步落实,农村公路真正实现了“权责清晰、管养有效、推进有力”。

  信息化浪涌新潮,智慧远航启征程。胶州市探索应用农村公路非现场执法,视频监控系统、AR/VR全景指挥子系统、交通参数采集系统、道路环境感知系统等科技和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使用,有效提高了检测覆盖率和精准度,为公路管理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持,超限超载率下降近90%,农村公路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全民宣教强意识,安全防线固如山。历经十年整治,全市累计实施农村公路安全设施提升约9200公里,险要路段警告标志和路侧护栏覆盖率均实现100%,基本完成县道、乡道及部分重点村道的隐患整治任务,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爱路护路意识。

  养之韵 细护春秋,路展新颜

  万里农村路,重建设更要重养护。青岛坚持“有路必养、养必到位”,这不仅是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更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市交通运输局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倾斜,不断加大对区(市)农村公路支持引导力度,自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养护近9000公里,农村公路列养率、具备检测条件的农村公路路面自动化检测率均达到100%,农村公路路面状况得到全面改善。

  自2021年起,我市逐步建立起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大中修等专业性工程通过市场化运作择优选取专业化企业承担,并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小修保养市场化。通过不断提高市场准入管理规范化水平,彻底解决了农村公路养护的散、差、乱现象,打破政府包揽、企业和居民旁观的格局,充分调动村集体、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成了“共建、共享、共养、共赢”的长效养护机制。

  推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市财政部门的重点关注和政策倾斜。为提升区(市)养护积极性,市财政局联合市交通运输局持续拓宽资金补助形式,积极争取省级以上资金支持,采取激励引导机制,由市财政统筹安排成品油税费改革资金、交通建设基金及中央车购税等预算资金,对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的区(市)给予激励引导和政策支持,并持续提高市级资金补助比例。2014年至2018年,按照《青岛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考核及补助资金拨付试行办法》,市财政局对道路养护采取切块补助的方式,补助总数约为1亿元;2018年,为进一步优化全市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提升管理养护水平,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工作的实施意见》,市财政局将资金拨付方式调整为“先干后补”;2022年,市财政局联合市交通运输局印发《青岛市农村公路市级以奖代补激励政策实施方案》,对区(市)奖补标准进一步提升,分类合理确定区(市)奖补资金基数,并继续向平度、莱西两市倾斜,补助标准明显高于其他区(市);2024年对奖补政策进一步调整完善,增加了新建桥梁标准,提高危桥改造奖补资金上限,进一步缓解区市财政压力。十年来,受益于市财政部门的大力资金支持,我市农村公路大、中修和预防性养护累计完成投资超过85亿元,极大激励了各区(市)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农村公路养护效能不断提高。

  养护信息化试点建设成效显著。胶州市作为农村公路智能化管养试点,承担起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第一批试点任务,通过配置视频监控设备、车载巡检养护设备着力构建养护管理新模块。2020年9月,即墨区入选交通运输部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将辖区普通国省道和县乡村道农村公路全部纳入智能化平台一体化管理,构建起即墨区公路智能化养护管理系统整体架构。以信息化到数字化转型为导向,通过试点先行,瞄准我市农村公路行业普遍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以点带面研究顶层设计,为全市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推进积累宝贵经验。

  运之畅 物流通达,路引民丰

  十年来,青岛率先在全国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不断改善农村地区公交出行和农村物流运输条件。

  2019年,青岛成为首个实现全域公交的副省级城市,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行政村公交站点2公里半径覆盖率常年保持100%。积极探索王哥庄赶集班车等多样化农村公交运营模式。公交配套设施与服务质量持续优化,完成一批公交站牌、站亭标准化改造工程。持续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成5个县级快递园区、39个镇级共配中心,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50%以上行政村,全市810个行政村“快递进村”实现全覆盖。创新“快邮合作”“快快合作” 寄递末端共同配送模式,莱西市“共享平台+邮政快递”入选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推动“镇村公交+物流配送”等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累计开通运行30条左右“货运班线”,即墨区入选山东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

  融之和 赋能增效,共绘新图

  十年来,市交通运输局坚持深入开展融合发展样板路创建工作,不断加大对区(市)特色的挖掘指导,全面促进农村公路与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快递物流等关联业态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区(市)一特色、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的系列旅游路、景观路、生态路、产业路、文化路。

  畅安舒美旅游建设,打造漫游交通模式。崂山区打造崂山旅游路、青山进村路等独具特色的山海景一体的滨海旅游线路,形成系列“龙口柳岸”“麦窑慢游”等美丽乡村主题道路;即墨区将2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串珠成线,带动发展莲花优鲜慢生活度假村、“墨上花房”等优质文旅项目,实现村集体年增收260余万元,村民年增收480余万元;胶州市开通朱石路串联艾山风景区,打造融合采摘、农家宴、慢生活等农旅特色路,当地年均客流量增加7万人次;平度市建成旅游大通道项目,改造茶山、大泽山风景区通行条件,实现景区和景点之间互联互通,带动当地葡萄产业发展,经济增长500万元……全市农村公路沿线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挖掘,并不断转化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形式多样产业融合,建立优势发展体系。市交通运输局围绕我市“一轴三片、四区多点”的农村生态生产发展空间布局,指导区(市)打造系列产业振兴致富路,让农村公路的服务价值、产业价值与综合价值不断拓宽。其中,西海岸新区做足“农村公路+产业”文章,以农村公路联通蓝莓、草莓产业园,让优质果品、农产品顺利外销走出去,带动经济增长100万元;城阳区结合“惜游记·葡萄潮”文旅品牌、宫家村社区美丽乡村示范村、毛公山景区,打造旅游产业路;莱西市围绕院上镇葡萄小镇核心区改造提升20公里农村公路,带动区域葡萄产业链产值增长到30亿元,年销售葡萄6.5万吨,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

  百花齐放硕果频现,增强创优创新能力。2023年即墨区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莱西市、胶州市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莱西市“农村公路+”试点入选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第一批试点,平度市范家集农村公路与村居融合发展示范工程试点完工,带动全市形成较为完善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青岛农村公路工作将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当先锋、打头阵”,聚焦“1234”目标,在“建好”上更加注重提档升级、在“管好”上更加注重规范有效,在“护好”上更加注重优质高效,在“运营好”上更加注重协同融合,倾力打造“山海路韵·畅美青途”品牌。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农村公路新篇章。

  (胡瑞杰  王玉田  单宝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