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成功实施首次北斗导航系统高空观测

打破百年高空气象观测模式
青岛日报 2024年07月05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本报7月4日讯  经过70多分钟的飞升,携带着北斗探空仪的气球终止在3万米的高空中,意味着首次北斗导航系统高空观测的成功。近日,青岛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成功施放了首个北斗导航系统探空仪,开启为期一年的北斗探空平行比对工作,推动L波段探空系统升级换代至北斗探空系统,这将打破上百年的高空气象观测数据获取模式,在天气预报预警服务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观测是预报和服务的基础。当遇到极端天气时,就需要加密观测,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气象数据。自19世纪现代探空业务发展以来,我国120个探空站加密监测利用橡胶气球、经纬仪定位开展大气垂直探测的模式,每天两次施放探空气球,然而这种探空站间距稀疏、观测间隔为12小时的探空观测,很难捕捉大部分历时短、骤发性强的强对流灾害性天气。

  北斗探空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探空系统,由北斗卫星确定探空气球位置,通过布置北斗探空站、接收站、远程中继控制站,获取稳定可靠的高空数据。相较于第二代L波段探空系统的1次放球获取1次大气廓线观测数据,北斗探空系统采用的往返平漂技术,可实现1次放球获取2次大气廓线观测数据和4小时的平流层观测数据,并采用基于地-空物联网的“云+端”数据传输模式,实现探空观测预报互动。

  “采用北斗导航定位技术探空,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测风误差由几米/秒提升到零点几米/秒,相当于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青岛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被中国气象局选为第一批开展北斗探空平行观测台站,开展北斗探空平行比对工作,为北斗探空业务升级换代提供依据。预计到2025年底,我国将建成全国观测无缝隙的地-空物联网,基本完成北斗探空业务系统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