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奋力书写“强国建设,海大有为”的时代答卷

青岛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刘邦华 摄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即将迎来百岁华诞的中国海洋大学始终秉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创校宗旨,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坚持把特色一流作为必由之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始终走在高等教育前列,在科教兴国、海洋强国建设上勇立潮头,谱写了一曲不懈奋斗、向海图强的蓝色华章。

  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坐落在青岛汇泉湾畔、八关山下的鱼山校区是中国海洋大学创校办学的发源地,被誉为“全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长期以来,校地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旅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年底,学校与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合力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共同打造校地合作青岛样板。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海洋强国建设需求,中国海洋大学充分发挥“蓝色智库”作用,连续发布《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北极地区发展报告》,近五年承担了30余个区域海洋经济规划编制工作,190余项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咨询报告与建议获批示或采纳。

  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深度推进“四链融合”以及科教、产教融合,海大人步履不停,创新不止。

  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新区,一座崭新的大学校区——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已拔地而起,校区一期建设于2022年完成并投入使用,形成工程技术学科群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期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将成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载体,服务山东省、青岛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载体。

  在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西南方向80余公里的地方,就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日照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争取国家对日照港港址展开科学论证,中国海洋大学港口航道专业主要创办人之一的侯国本先生联合相关科学家积极上书建言,为日照港工程获批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的带领下,正秉承“以工兴海”的精神继续奋斗着。

  这只是中国海洋大学坚持“立足青岛、扎根齐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开放融合”的众多案例之一。

  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头部企业高质量共建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深圳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充分释放学校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当下,一场备受海洋人关注的盛会即将于6月12日在美丽的浮山湾畔举办,它就是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青岛“海洋·发展”大会。

  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和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揭牌、《中国海洋大学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发布、蓝色粮仓高端论坛举办……一个个重磅项目和合作成果将在大会上推出。大会的成功举行将为祖国的万里海疆图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落实立德树人,打造世界海洋人才高地

  “呜——”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全球最大的最高静音等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3”船从青岛胶州湾腹地锚点缓缓启航,迎着阵阵海风驶向外海。船上搭载的是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名大学生,他们将在这艘“流动的课堂”上体验极具特色的“海洋思政课”。

  该课程融入“海洋强国与伟大复兴”系列思政内容以及海洋科考认知实践内容,将海洋科考知识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实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的变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外融通、文教融铸,在打造人才培养的海大模式上探索新路径、开辟新境界,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水平。”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表示。

  中国海洋大学始终以培养和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积极引领海洋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依托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强基计划”,成立崇本学院和未来海洋学院,深入实施“3+1+1+4”本硕博贯通培养、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截至目前,中国海洋大学培养了全国约40%的海洋领域“杰青”,约三分之一海洋科学、水产博士研究生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特别是海洋“赛道”新知识的创造者、新领域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

  强国建设,关键靠人才。中国海洋大学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着力打造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建立了“筑峰”“繁荣”“青年英才”等富有海大特色和时代竞争力的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引育体系。学校引育了560余名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近10年学校自主培养的5位院士在内的全职两院院士8人,“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92人,优青等“四青”人才66人。学校教师团队连续三届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形成了13个国家级创新团队。这些人才绝大部分长期深耕海洋领域,在世界海洋领域形成了高水平人才高地。

  坚持“四个面向”,推进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今年年初,美国气象学会(AMS)公布了2024年度各大奖项及会士评选结果,崂山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荣获AMS海洋科学最高奖——Henry Stommel研究奖章,并同时被授予AMS会士。该奖被公认为全球物理海洋学家的最高荣誉,吴立新院士是该奖设立30年来首次获此荣誉的亚洲海洋学家,彰显了中国海洋学家在国际上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及领导力。

  作为国家长期持续重点建设的唯一综合性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围绕海洋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主力军作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相贯通,有力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学校聚焦海洋安全,实施“透明海洋”重大科技战略,牵头深海大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获深海大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自主研发了国际上首套“万米全海深海洋综合观测潜标”等系列先进深海潜标、世界唯一涵盖各级别产品的波浪滑翔器平台,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空—天—地—海”一体化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在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等海洋环境保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学校大力推进实施“蓝色种业”“蓝色粮仓”计划,突破水产动物育种核心技术,建立国际上首个水产动物全基因组选育平台,培育了一批水产新品种;构建了国际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动物精准营养数据库,解决了水产动物非鱼粉蛋白利用率低等世界难题;突破了深海养殖关键技术,设计研制大型深远海养殖网箱“深蓝1号”,实现了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世界突破,推动以深远海养殖为标志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

  此外,学校还围绕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发起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建立国际上首个海洋特征糖库,获得我国海洋领域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中国海洋大学始终以全方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为己任,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为战略科学家做好全方位保障,力争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如是说。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中国海洋大学将勇担使命,充分发挥好涉海高校领头雁、排头兵的作用,深入推进实施新时代海大工程,着力打造新时代海大范式,以前所未有的责任担当精神、干事创业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勇于斗争精神和自我革命精神,奋力书写“强国建设,海大有为”的时代答卷。

  (李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