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金联动”赋能,“培壮”新质生产力

推出7方面25条高“含金量”举措,每年计划投入财政资金22亿元,用财政“小资金”撬动更多金融“大资源”流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
青岛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军

  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真金白银”,不能仅靠财政资金。变“财政单打”为“财金联动”,运用市场思维、市场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来更多金融“活水”,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强的财力支撑。

  今年以来,财政金融协力打出“组合拳”,聚焦科技创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正在成为多个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对于青岛而言,以更实举措、更强力度、更佳路径实现“财金联动”协同发力,正是“培壮”新质生产力的“最优解”。

  近日,青岛印发《关于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支持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出7方面25条高“含金量”举措,力求用财政“小资金”撬动更多金融“大资源”流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

  青岛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深度融合财政、金融、产业、监管等政策,集聚财政金融资源,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工业转型升级、绿色金融创新等7个方面。预计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2亿元,将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培育“耐心资本” 支持科技创新

  如果没有“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将很难形成,“耐心资本”是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之一。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耐心资本”通过为技术创新、传统产业升级、新产业培育提供稳定的资本支持,满足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耐心资本”可以及时弥补短期资本“快进快出”的弊端,让很多科创企业避免融资难、融资贵的烦恼,更加专注于科创研发。

  培育“耐心资本”,以财政杠杆撬动金融机构全周期服务科创企业的热情,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支持科技创新成为青岛财金协同发力的重中之重。

  根据“财金联动25条”,青岛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与投资机构“股权投资”相结合,通过投保贷、投贷、跟贷等多元组合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市财政对获得贷款并正常还款的科技型企业按规定进行贷款贴息。

  知识产权可以赋能和整合其他生产要素,具有乘数和倍增效应,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财政支持,“知产”可以变成金融机构青睐的“资产”。

  “财金联动25条”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市财政按照贷款合同签订日的上个月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60%给予贴息支持,单个企业每年最高贴息50万元。

  同时,强化“财政+基金”组合。

  政府引导基金作为“财金联动”的重要方式,不断撬动、引导带动各类资本布局关键技术领域,加大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点燃实体经济发展新引擎。

  截至4月末,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以182.7亿元的认缴出资,撬动社会资本设立142支基金,认缴规模为1441亿元,财政资金放大近8倍。参股基金累计投资青岛项目510余个、投资额超244亿元,其中17家企业成功上市。

  “财金联动25条”中,政府引导基金被赋予更重要的作用,在强化市级政府引导基金纽带作用方面,青岛聚焦天使基金,将省、市、区三级政府引导基金最高共同出资比例放宽至60%,重点支持省市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创新型项目,对符合条件的青岛政府引导基金最高可将全部超额收益让渡至基金管理人或其他出资人。

  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青岛还将发挥绿色基金作用,推动绿色低碳领域基金通过直接投资、设立子基金等方式,汇聚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治理、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等领域。

  “真金白银”助力“焕新”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既能促进消费、拉动投资,也能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促进节能降碳、减少安全隐患,既惠民又利企。身为制造业大市,青岛必须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实现产业加“数”、向“绿”、增值的多重目标。

  通过奖励、贴息、补助、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拿出“真金白银”撬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支持工业转型升级以及大规模设备更新,成为“财金联动25条”的一大看点。

  “财金联动25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施技术改造的企业贷款支持,市财政对实施技术改造并符合相应标准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按照年度设备投资额的12%给予奖补,单个企业当年获得奖补资金总额不超过600万元。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财政奖补或股权投资等方式最高可获2000万元财政支持。

  青岛还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装备产品研发创新企业贷款支持,市财政对通过省级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认定的企业,按照认定年度产品销售额的5%给予一次性奖补,首台(套)技术装备最高奖补150万元,关键核心零部件最高奖补100万元。

  不仅仅是财政政策发力支持“焕新”。

  6月4日,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印发《关于做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围绕用好用足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提出9条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工业技术改造、农业、交通、城市更新、绿色家电、汽车等重点领域的设备更新改造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

  财金协同“加持”之下,青岛金融机构支持“焕新”热情日渐高涨。

  近日,青岛农商银行推出“技术改造贷款”,这款产品专门面向制造业企业,尤其是致力于研发新技术、改进生产技术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的企业,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最高可贷到技改项目总投资额的70%,贷款最长期限可达10年。

  “开源”撬动普惠金融

  “开源”撬动普惠金融是财金协同不可或缺的发力点。

  2022年至今,青岛市连续三年获评全国普惠金融示范区,获中央财政资金奖励。

  下一步,青岛将深化中央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和政策联动,形成政策合力,统筹用好中央奖补资金,着力改善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发展环境,切实引导普惠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增效。

  在构筑稳健且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进程中,政府性融资担保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通过为金融机构分担风险,为小微、“三农”市场主体增信,使得这些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贷款,促进资金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此,“财金联动25条”提出,完善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扩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提升担保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市财政落实再担保风险补偿、担保费补贴、业务奖补机制,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单户担保金额1000万元及以下业务占比保持在80%以上,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市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给予奖补支持。

  青岛还将完善开展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市财政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业务予以奖补,支持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贷款主体实际负担的担保费率不超过0.8%(粮食生产项目不超过0.5%),更好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增信功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产业化。

  农业保险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金融工具之一,可以有效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目前青岛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扩容至17个,覆盖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地方特色农业等;2021年至2023年市级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9.43亿元,各级财政安排保费补贴资金8.35亿元,为290.57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88.79亿元,财政资金使用效果放大22.6倍。

  根据“财金联动25条”,下一步青岛将着力完善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推进产粮大县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支持各区(市)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市级财政给予奖补支持。

  此外,青岛还将创新“农业保险+”模式,加大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等金融工具融合力度,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保险数字化转型,赋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立足实体经济所需、财政金融所能,推动财金政策共同发力,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青岛正在持续加力中。

  7方面25条“财金联动”举措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财金协同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

  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

  实施专利保险保费补贴

  支持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

  实施技术改造奖补政策

  推动装备产品研发创新

  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发挥绿色基金作用

  用好“碳减排政策工具”

  开发绿色产业贷担保产品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动力

  深化中央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建设

  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加大创业就业融资支持

  运用数字平台增信赋能

  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加大对各类涉农主体融资支持

  丰富农村金融资源

  坚定支持扩大需求战略,主动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

  优化财政资金存放机制

  支持开展直接融资

  推动REITs落地实践

  加大国际财经合作力度

  发挥市级政府引导基金纽带作用

  做优做大做强金融企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支持市属金融企业做优做强

  积极推动“政金企”合作

  实施金融创新成果奖励

  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看点一

  培育“耐心资本” 支持科技创新

  青岛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与投资机构“股权投资”相结合,通过投保贷、投贷、跟贷等多元组合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市财政对获得贷款并正常还款的科技型企业按规定进行贷款贴息。

  看点二

  财政支持让“知产”变“资产”

  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市财政按照贷款合同签订日的上个月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60%给予贴息支持,单个企业每年最高贴息50万元。

  看点三

  “真金白银”支持工业转型升级及大规模设备更新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施技术改造的企业贷款支持,市财政对实施技术改造并符合相应标准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按照年度设备投资额的12%给予奖补,单个企业当年获得奖补资金总额不超过600万元。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财政奖补或股权投资等方式最高可获2000万元财政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装备产品研发创新企业贷款支持,市财政对通过省级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认定的企业,按照认定年度产品销售额的5%给予一次性奖补,首台(套)技术装备最高奖补150万元,关键核心零部件最高奖补100万元。

  看点四

  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的重要作用

  完善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扩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提升担保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市财政落实再担保风险补偿、担保费补贴、业务奖补机制,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单户担保金额1000万元及以下业务占比保持在80%以上,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市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给予奖补支持。

  完善开展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市财政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业务予以奖补,支持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贷款主体实际负担的担保费率不超过0.8%(粮食生产项目不超过0.5%),更好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增信功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