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莫扎特》青岛再创票房佳绩 悲剧天才为何赢得年轻剧迷追捧?

“莫扎特”之喟叹,一句顶一万句

青岛日报 2024年06月03日

  ■《摇滚莫扎特》剧照。 (青岛大剧院供图)

  ■5月29日《摇滚莫扎特》观众见面会现场。演员在观众席间倾情歌唱。 王 雷 摄

  ■5月29日《摇滚莫扎特》观众见面会现场。 王 雷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5月30日晚间,昵称“法扎”的法语原版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在青岛大剧院上演。该剧青岛站四天内连演五场,截至首演日下午,周四场售罄、周六晚场售罄、周五场剩七张、周六下午场剩三张、周日场剩三张。可以说,“法扎”在青岛是一部“无限接近售罄”的法语剧,它一方面延续了《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法语音乐剧在青岛的售罄势头,同时也为2024青岛剧院重量级项目树立了营销范本。

  “法扎”无限接近售罄背后,其实是对最简单、最直观的观剧消费逻辑的“逆行”:法语版《摇滚莫扎特》高清版在B站可以免费观看,而且,网络版“莫扎特”饰演者正是“法扎”青岛站男一号米开朗琪罗·勒孔特,他也是2009年“法扎”巴黎首演版“莫扎特”。为什么明明有免费版,而且是同一个主演,观众仍然愿意从国内各个城市赶来青岛追看?细细思考之下,《摇滚莫扎特》几乎在每一条演出大忌上都“犯规”了:它用摇滚乐“恶搞”了莫扎特经典旋律,它把现代乐队放到了巴洛克时代的舞台上,它的思想性深刻、充满生与死的哲思,语言又是绝大多数中国观众听不懂的法语,它的核心主题是抗争而不是“躺平”“失格”,它不像是近年来“小而美”的音乐剧,而是以宏大复古的巴洛克美学重现欧洲浮华时代。“法扎”的审美门槛一个接一个,为什么年轻观众会为这样一部充满了先锋意味的音乐剧买单甚至齐声合唱?

  从陈佩斯父子《惊梦》、连演11场的韦伯音乐剧《剧院魅影之真爱永恒》、“刘震云舞台三部曲”到如今的《摇滚莫扎特》,回顾近两年来青岛演出市场上现象级剧作,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戏剧品质的信仰一以贯之:无论是口碑爆棚还是票房不尽如人意,戏剧人总愿意为一个“长远愿景”而付出,这也是刘震云先后两次来青岛为话剧助阵的缘由。

  《摇滚莫扎特》结尾,莫扎特与一生之敌萨列里对唱《纵情生活》,这首为生活、为艺术的喟叹引领了全场合唱——“纵情生活”也成为真正刻在年轻人票根上的“一句顶一万句”。

  悬念:A卡还是B卡

  在5月29日《摇滚莫扎特》观众见面会现场,记者数了一下,只有四位男性观众散落在近三百位女粉丝中,非常有趣。近年来,剧院女观众比例已经突破70%,而音乐剧的女观众比例更加高企,见面会现场还有三位女观众直接以法语提问,对“法扎”的细节如数家珍。观众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最关注的是自己买到的是A卡还是B卡。A卡代表主要演员,也就是参加见面会的三位主演:饰演莫扎特的米开朗琪罗·勒孔特——2009年初版莫扎特的饰演者,他用邪魅的眼线、充满锐气的妆容和充满张力的唱腔重塑了“莫扎特”,法语音乐剧的魅力通过米开朗琪罗的歌声传播到全世界,他现身中国舞台也唤起了粉丝的怀旧情结;饰演萨列里的洛朗·班音色和外形都非常出众,粉丝们根据他的中文名谐音称呼他“老航班”,也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音乐剧演员,他在《悲惨世界》中饰演的沙威堪称经典角色,被赞“眉毛一挑都是戏”,洛朗·班曾和众多音乐剧大咖演员合作过;饰演康斯坦斯·韦伯的女主角诺埃米·加尔西亚原本饰演莫扎特的“姐姐”,如今变身莫扎特的“妻子”,角色的变化让她的演绎更加激烈,冲突感更强。此外,“法扎”中饰演莫扎特父亲的索拉尔,也是今年央视春晚与歌唱家廖昌永合唱《美人》(《巴黎圣母院》经典唱段)的宝藏演员。

  资深观众总结海外音乐剧演出规则发现,A卡基本上占据演出场次的80%,然而,由于巡演音乐剧总是遴选超强实力演员担纲,B卡实力也不弱,甚至会出现B卡跟A卡旗鼓相当的情况。像是《剧院魅影续作:真爱永恒》青岛站,A卡男主角卢克·麦考尔固然精彩,B卡男主角约翰·埃利斯唱功强悍,高音尤其精彩,他还偶尔客串酒保一角,很多粉丝特意多次购票,希望集齐A卡、B卡。大剧院方面透露,7月即将在青岛上演的英文经典音乐剧《芝加哥》由百老汇原版A卡担纲,对于粉丝来说可谓非常超值的福利。

  亲历“法扎”现场,相较于观看视频有着更加鲜活的体验。音乐剧近年来持续爆红,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剧文化。不同于百老汇音乐剧,法语音乐剧演员喜欢跟观众互动,根本不在乎“出戏”。米开朗琪罗·勒孔特在青岛表示:“我发现中国观众非常含蓄,直到最后这首《纵情生活》的时候,大家按捺不住的热情才迸发出来,发出较大的声音跟着我们一起唱、互动。其实,完全不用等到最后,大家可以把音乐剧想象成友好的摇滚音乐会,从一开始就把热情给到演员,我们演员也会回馈更大的热情。我们希望看到青岛的观众比其他城市的观众更加热情。”

  在返场环节,还设有独特的“冲台”环节,前排观众们可以离开座位,冲到台前为喜欢的演员递上礼物,甚至跟演员握手、互动。部分粉丝喜欢占据演职人员通道(Stage Door),在散场后跟喜爱的演员索要签名、合影,这也是“SD”环节的由来。法语音乐剧还设有签售环节,像是“法扎”在青岛每场限制50个签售名额,而且禁止跨场次签售。独特的剧场文化、精湛的唱功和大胆的艺术创新,使得法语音乐剧跨越语言障碍。在巡演各站俘获了大量粉丝的洛朗·班坦言,中国观众已经超出了他的期待,“我们已经得到了所有的反应,走到哪里都是疯狂喜爱我们的观众。在现场我们也会尽情绽放,发挥自己最好的一面。” 

  现场:“摇滚”不是空话

  《摇滚莫扎特》,到底是看摇滚乐还是看莫扎特?

  从剧情上看,《摇滚莫扎特》呈现了莫扎特从17岁离开萨尔斯堡到35岁死在维也纳的故事。在事业上,他与恶毒的主教、无耻的弄臣、充满嫉妒的宫廷乐师抗争到底;在爱情上,他在韦伯家两个女儿之间周旋,既遭遇背叛也享受真爱。在创作上,他持续推出充满青春之美和天才旋律的经典作品,最终完成了流星般的天才人生。全剧将20多首莫扎特作品以摇滚乐的方式呈现,其中包含《魔笛》《小星星变奏曲》《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等观众耳熟能详的旋律,让人迅速融入音乐剧的氛围中。

  在青岛的舞台上,三位主演都强调自己的“摇滚精神”。昵称“小米”的米开朗琪罗表示:“我从小其实就是一个摇滚乐的爱好者,从比较小众、暗黑的摇滚乐到甲壳虫这样耳熟能详的乐队,抑或高雅风格的摇滚乐我都去接触。之所以能演绎《摇滚莫扎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本身就是一个摇滚的狂热爱好者,可以在舞台上尽情绽放自己。”昵称“糯米”的诺埃米·加尔西亚透露,她经常会去意大利看摇滚演出,让自己更加融入摇滚风格音乐剧表演当中。那首表达康斯坦斯对莫扎特爱而不得的单曲《爱之眩晕》里,充分体现了她的摇滚风格。

  “老航班”洛朗·班在中国拥有大量粉丝,他能以包括中文在内的五种语言唱歌,同时能演绎百老汇式和法式音乐剧,2019年,他还带着摇滚乐队在中国举行个人演唱会,“我本人组建了一个摇滚乐队。以前,我是在车库里玩乐队,我那时候穿着皮衣,一头长发,拿着吉他唱歌。后来,我到巴黎学习音乐,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唱功技巧。”

  在维也纳宫廷中,萨列里意识到了莫扎特的天才自己无法企及,作为骄傲自负的音乐家,他瞬间被嫉妒淹没,洛朗·班用一首充满摇滚力量的《杀戮交响曲》诠释了内心的痛苦,“我用绿色嘴唇、后期的嗓音嘶哑表现萨列里的挣扎受挫,面对才华横溢的莫扎特,他在嫉妒的同时也在考虑到底怎样去生活:一个人不管多有才华都要长眠地下。萨列里这时候的内心感受需要层次丰富的表达。”

  反思:“莫扎特”颠覆思路

  褪去天才的外壳,莫扎特只能是在岁月中饱经摧残的凡人。在“法扎”结尾处,莫扎特收下了100金币,为死神创作自己的绝笔《安魂曲》。他与萨列里这位死对头手握着手,唱起了《纵情生活》:“如果死是必然,干脆纵情生活。我将刻下这样的墓志铭:愿我们的欢声笑语,愚弄了死神和光明。”相较于简单树立一个大反派,“法扎”里的萨列里非常复杂,天才莫扎特剥夺了他第一层的自负,打碎了他第二层的嫉妒,最终两人在死亡面前展现了第三层次的共情。这首对唱歌曲如此动人,年轻观众对照手机App里的空耳歌词跟唱,也成为“法扎”最动人的一幕。

  去世两百多年的莫扎特堪称古典乐领域最老的IP之一,注入了摇滚乐元素之后,他又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复活,击碎了所谓“躺平”、“人间失格”等负面语境。国产音乐剧IP能否具有“法扎”式的活力,显然需要更加开放、多元的心态:莫扎特的古典乐都可以改编,京剧、昆曲能不能变成音乐剧?一部巴洛克美学风格的音乐剧能穿越剧情障碍、文化障碍、审美障碍甚至语言障碍,对经典艺术的解构、重构得到年轻一代的广泛认同,背后的文化宽容度是“法扎”能火遍全球的底气。

  在青岛见面会现场,米开朗琪罗·勒孔特不断鼓励观众提问,“越尖锐的问题越好”。果然有观众问道,从初版《摇滚莫扎特》(2009年首演)到现在,50多岁的他还能唱得像当年一样好吗?他坦诚回应:“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声线的控制和调节变得更好,可以唱到更高的音,而且更稳定。现在我的注意力不仅是集中在自己身上,同时也能关注到观众的反应和表现,这也是我比以前更有优势的一点。”这样的回答颇有杜拉斯“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之风。人戏合一在米开朗琪罗身上的体现,也是天才音乐剧演员与天才莫扎特的共鸣——演员在舞台上真正活出了莫扎特时代的质感。

  “法扎”的成功证明,年轻观众愿意思考且有能力思考沉重的内在话题,当戏剧创作者与“法扎”看齐,观众的诚意也会与创作者的初心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