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职教毕业生分享“成长故事”

职业教育活动周山东启动仪式上的生动讲述增强了社会公众对职教的理解和认知
青岛日报 2024年05月15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在5月14日举行的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山东启动仪式上,三位优秀的职教毕业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为今年全国职教周“一技在手,一生无忧”的主题做了生动注解。他们的起点都是职业学校,他们的学业和职业轨迹却各自精彩:戴栋晨参与多个国家级项目,刻苦钻研,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实现了从中职生到学士、硕士、博士的“三级跳”;李启士在机床操作工人的岗位上把自己打磨成了齐鲁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宁允展谨记“质量就是生命”的座右铭,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岗位上,成长为大国工匠。

  他们的人生履历有一个共同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可以攀登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峰。

  专业技能强是优势

  “今天站在这里,回想我自中职以来的求学成长经历,内心感慨万分。感恩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我的成才保驾护航;感念现在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个人的兴趣、才能、志向,给予每个人走上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戴栋晨的发言饱含热情。

  2012年,戴栋晨的中考成绩低于普高线20多分,他选择进入青岛电子学校。“我们从最初一根一根地接线开始,到最后能够熟练地完成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在实践中提升技能水平、领悟理论知识、提升综合素养。”戴栋晨的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列。2015年,他考入山东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通过职教高考实现了本科梦。

  “进入大学后,与同级学生相比较,我在动手实验、编程等方面更为擅长。”戴栋晨说,他发挥自己的强项,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大一时就在全国性机械制图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大二开始在实验室带学弟学妹,“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学习的深入是相辅相成的,这是职业教育学生的独特优势。”

  读研期间,戴栋晨跟随导师参与多个国家级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研究,并顺利完成自己专业方向的研究,之后成功考取哈尔滨工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实现了中职生到学士、硕士、博士的“三级跳”。

  想把技术学好要爱钻研

  李启士初中毕业选择了职教,考入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改变人生不能光靠力气,而且要靠技术、靠智慧,但想要把技术学好,只有加倍付出。”2007年,李启士首次代表学校参加青岛市职业技能竞赛就获得了二等奖,2008年他又获得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数控车工二等奖。2008年中职毕业,李启士留校成为一名实习指导老师,一年后,对技术有着更高追求的他选择离开学校,成了中车四方的一位实习数控车工。

  从学校到企业,李启士发现,车间的设备在不断更新换代,自己的技术还远远达不到要求。靠着一股爱学习、爱钻研的劲儿,李启士跟着师傅,几乎“泡”在了车间里。2009年,车间新进了6台大型龙门式五面加工中心设备,工程师给资深工人讲解相关知识,还在实习期的李启士就在旁边“蹭课”。师傅的笔记本成了他的百宝箱,时间久了,笔记本都被他翻破了。

  2013年,李启士作为团队一员赴美国参加中美国际数控机床技能大赛,荣获团体金牌,被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7年,李启士参加中国中车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获一等奖,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如今,李启士已从高级工成长为高级技师、高铁工程师、中国中车资深技能专家、齐鲁首席技师、青岛拔尖人才,实现了从青岛市技术能手到全国技术能手的升华,并于202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首席技能专家宁允展,于2015年5月被全国总工会评为首届大国工匠人物。

  1991年,宁允展从职业学校毕业进入四方机车车辆厂工作。为了练就过硬的钳工技术,他自费建了家庭“工作间”,下班后在家继续埋头苦练。2004年,公司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其中制造转向架是九大关键技术之一,加工转向架上的“定位臂”需要手工研磨,研磨量只有0.05毫米左右,稍有不慎,价值十几万的部件就会报废,是必须解决的难题。为了突破这一技术难题,宁允展夜以继日,利用一周时间攻克了研磨技术。经过近半年的反复摸索,他又改进研磨操作法,将效率提升了1倍多,突破了批量制造的技术瓶颈。后来,他又创造了“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复精度可达0.01毫米,为高速动车组的批量制造提供了有力保障。

  成为大国工匠之后,宁允展定期到大中小学校开展宣讲活动。“这些年我接触了很多青年学生,他们苦练技术技能,让我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更坚定了我践行工匠精神、传承技术技能的信念。愿工匠精神在青少年中薪火相传,祝愿孩子们都能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宁允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