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六部门联合出台实施方案,5个维度22项重点任务助力全市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减污降碳如何做到“协同增效”

青岛日报 2024年05月15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让蓝天常在、空气常新,减污降碳如何协同增效,有哪些路径?在5月15日全国低碳日到来之际,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在青岛高新区举办2024年全国低碳日青岛主场活动,并解读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青岛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对全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系统谋划,从源头防控构建、重点领域提升、环境治理优化、试点示范先行等5个维度确定了22项重点任务,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供行动指引,助力全市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牵住源头治理的“牛鼻子”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污染物治理和碳减排协同增效的新局面,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5%,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

  如何理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原理,在于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具有高度的同根同源性,这两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协同推进。”市生态环境局总量处处长刘赞表示,以燃煤发电厂为例,燃煤过程既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又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城区近期实施的“煤改气”清洁取暖工程,大大减少了煤炭消费,如此就可以减少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重在牵住源头治理的“牛鼻子”,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等层面入手,采取更大力度实施一批“治本之策”,深入压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方能取得“一箭双雕”式的成果。

  在产业层面,发挥高效节能电器、换热装备、环境监测仪器、充电装备等优势产业品牌虹吸效应,引领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培育“风光氢储”一体化应用模式,构建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应用生态。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等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到2025年,全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

  试点样板引领,重点领域突破

  探索治理路径和有效模式,是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的核心任务。2023年12月,青岛高新区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自试点设立以来,高新区积极推动各类试点示范融合,打造一批减污降碳标杆项目和样板企业,首批规划实施33个减污降碳重点项目,预计投资77.48亿元。

  在青岛高新区,海大生物集团通过科技创新,提取浒苔中的硫酸多糖等活性成分制备的系列产品应用于生物医药、功能食品、健康农业等领域,蹚出了一条绿藻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治理之路,实现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等的多效协同。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低排放的绿色产品方案,通过布局厂区屋顶光伏发电、研发应用碳氢节能制冷技术等系列节能减排项目,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

  近年来,我市部分企业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施方案》提出开展城市、产业园区、企业三个层面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探索协同路径,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标杆、样板。城市层面,在能源、交通、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各领域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有效提升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加快推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探索,树立减污降碳产业园区样板。

  未来我市将聚焦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重点领域,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效果显著的减排工程。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改造提升的技术难点和装备短板,加强节能低碳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和相关设施装备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推进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在交通领域,推广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100%。持续推广新能源等节能环保车辆,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量的50%左右。推进城乡建设协同增效,推广热电联产余热、工业余热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供暖,推动建筑热源端低碳化。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10%,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