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校园欺凌 守护“少年的你”

青岛日报 2024年03月25日

  □赵黎

  近期,几起校园欺凌引发的案件刺痛了所有家长的心。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同样的道理,学生扎堆的地方,孩子之间的冲突也在所难免。

  有一种冲突值得重点关注,那就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指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言语以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有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涉罪总数占到了全国暴力犯罪总数的70%左右,其中14至18岁未成年人涉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涉罪案件总数的70%左右。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还没有形成完整和稳定的三观,正处于青春期,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

  如何守护“少年的你”?《中国教育报》指出,如果孩子回到家后有这5种迹象,家长就要留心观察孩子是否遭遇了校园欺凌:孩子无故不想去幼儿园或者学校;孩子回家时衣服、物品有破损;孩子身上有不明瘀青、伤痕;孩子常常提到不喜欢某位同学;孩子情绪变化大且睡眠不好。

  “其实在青岛,发生校园肢体暴力的情况相对较少,家长还应该多留意孩子之间的冷暴力,比如忽视、排挤等小团体内耗,这种情况在女生群体中,特别是青春期女生之间比较容易发生。”青岛五十八中心理老师王克伟提醒,相比于肢体暴力,冷暴力更加隐蔽。

  如果发生了疑似欺凌的事件,家长需要保持冷静,很好地倾听并作出回应,让孩子知道父母都会站在他这一边,接纳他,支持他。第一步,要先对事态作出判断,和老师、学校有效沟通,和孩子一起商定应对办法,切忌对孩子的倾诉采取回避或漠视态度,比如家长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解决办法,反而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多想想自己的问题”“别和同学计较”等。同时要告诉孩子,有勇气把这件事说出来非常勇敢,只有这样,爸爸妈妈才有机会帮助他,感谢他对爸爸妈妈的信任。通过判断,如果问题不严重,家长可以尊重孩子意见,私下与老师沟通,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因为有时成年人贸然介入反而容易激化孩子之间的矛盾,让孩子陷入孤立。第二步,要教孩子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自保。同时告诉孩子,不携带较多的钱、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前往厕所、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良好的养护环境是防止欺凌产生的根本保障。良好的家庭关系中,有自由,有约束,家长的爱和规则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家庭环境中,如果爸爸或者妈妈太过强势,抑或两个家长都有极强的控制欲,孩子就会懦弱,有意见不敢反抗,或者压根没有主见。这样的家庭容易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孩子会太关注外人的评价,逆来顺受。还有一些父母喜欢培养听话的乖孩子,把乖巧、懦弱、不敢反抗当作孩子懂事的表现,不断表扬,加深孩子的自我规训,这样性格的孩子容易在同辈冲突中成为被欺凌的对象。相反,溺爱型家庭里养育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容易成为施暴的人。比如邯郸三少年杀害同学的事件中,嫌犯的家长在警方调查时以“怕孩子被吓到”为由,不给警察开门,溺爱到如此地步,要帮孩子扫清成长中的一切障碍,家长的做法可气又可怜。

  抵制校园欺凌,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下。我们不做霸凌者,也不当受害者,更不做冷眼旁观者。让我们共同努力对校园欺凌说“不”,愿所有童年和青春都能被温柔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