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在青岛

青岛日报 2024年03月20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天高海阔,春潮涌动。

  这个发展的春天,“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经济大海中强劲涌动的新浪潮。

  傲立潮头,奋楫正当时。

  3月20日,“企地共建·走进青岛”活动如约而至。近60家驻鲁央企、省属企业齐聚青岛,以“共创、共享、共赢”为主题,共话协同发展新模式,探索合作共赢新机遇,布局未来发展新空间。

  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此次双方携手的纽带,共同奔赴的未来。

  向“新”而行,青岛奋力奔跑。承担建设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一系列“国之重任”;工业基础扎实,工业互联网广泛覆盖;“海陆空铁”四港联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建设;278万人才“基底”,托举起崂山实验室、“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总控数据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步伐不断加快……底蕴深厚的青岛,正加快放大自身比较优势,加速各类先进优质要素资源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实现耦合聚变。

  向“新”而行,也是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方向。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推进、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央企、省企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的积累与经验优势明显,在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所需中的资源配置能力突出,引领示范效应显著。

  春意盎然,澎湃新生与希望。“企地共建·走进青岛”活动的举行将开启央企、省企携手青岛,向“新”同行的崭新篇章——

  立足青岛所需,发挥央企、省企所长,充分运用各自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凝聚共识、优势叠加、协同联动,共聚“逐新”之力、厚积“攀高”之势,一起奔赴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同一梦想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代表新领域、高技术含量、体现创新驱动的生产力跃迁,正在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方向。

  近年来,央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23年达到10660亿元,接近全国研发投入的1/3。当前国务院国资委正在深入实施产业焕新行动和扎实推进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近期启动了“人工智能+”行动。按照部署,国资央企要力争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启航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地深海、激光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加快数字化转型试点和智能工厂建设,打造更多绿色低碳示范项目。从目标来看,到2025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将达到35%。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用技术源头、产业升级、产业生态来概括未来国资央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发力方向。

  3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强调,研究更加有效管用的举措,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同做强做优主业、提高经营业绩考核导向性精准性、调动企业领导和科技人才积极性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眼下,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部署中已经明确: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贯通起来推动深化改革,不断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要红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山东国资的部署超前一步。今年2月4日,山东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强调,要加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以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置身当下这一发展的关键节点,“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青岛倾力追逐的目标。

  沿着新质生产力有效生成的路径,青岛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向上、向新发力突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呈多点爆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覆盖的产业范围越来越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附加值越来越高。这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青岛正加快新的产业布局。

  年初制定的《2024年青岛市招商引资行动计划》中明确,今年青岛招商引资行动剑指“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链接境内外跨国公司、央企、头部企业、重点产业链关键企业,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强省战略中打头阵、当先锋。

  今年,青岛的招商主线将围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延展。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重点加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绿色能源、智能家电、高端化工等领域的专业化研究,深入挖掘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精准招引旗舰型大项目、产业链关键项目和科技引领型项目,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锚定现代商贸、航运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领域,招引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由此也可以看出,青岛对于产业发展的“逐高”,与央企、省企产业“焕新”有着极高的契合度。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央企、省企、青岛而言,大家心怀同一个梦想,各方都在积极行动,谋新策、出实招、善作为。

  双向奔赴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阶段,中国企业在向世界一流企业进发的同时,如何与城市发展齐头并进?撑起国民经济脊梁的国有企业,又如何与城市产业深度接入,在改革创新中跑出“加速度”、激发城市新动能?答案逐渐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促进央地融合发展,更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今年2月份,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投资管理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中央企业要服务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行业专项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重点项目落实落地。围绕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推进优势互补的央地合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总书记有号令,中央有部署,青岛见行动。举办“企地共建·走进青岛”活动,正是城市基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思路打法。青岛将与更多央企、省企携起手来,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产业布局,激活发展新动能。

  事实上,青岛与央企、省企的合作,一直有着深厚的渊源。青岛的经济社会发展蕴含着央企、省企的巨大贡献,央企、省企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积极保障。资金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管理先进的央企、省企派驻机构林立,成就了青岛发展的过去和现在,也打开了未来发展的新空间,这是“情投意合”的双向奔赴。

  两个事例可以更好佐证——

  从“新中国机车车辆的摇篮”,到屡次刷新“中国速度”成就“国家名片”,青岛因轨道交通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央企中国中车的规划布局深度绑定。以中车系整车制造企业为龙头,青岛已崛起了一个以220余家核心系统零部件企业为配套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港口是青岛最大的资源禀赋。2019年,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将全省雄厚的港口资源集中整合、握指成拳。近年来,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山东港口青岛港连续实现逆势增长,货物吞吐量接连超越新加坡港、广州港,跃居世界第四。无疑,一家省企总部的落户让青岛受益匪浅。据统计,山东港口集团在青岛市2023年建成投产、目前续建以及2024年计划新开工项目共计32项,其中2024年计划新开工项目11个,总投资达521亿元。持续的港口项目建设形成的强大枢纽功能,正产生显著的带动放大效应,为青岛锻造发展的硬实力。

  正是有了这般心意相通、血脉相融的合作基础,近年来,央企、省企与青岛的交流交往不断加深,协同发展新模式不断涌现,互利共赢成果更为显著。

  双向奔赴,源于对产业理解的默契。

  特别是近三年来,青岛持续推动完善与央企、省企合作机制,因地制宜、深挖潜能、精准对接,一批央企子公司密集落户。

  2021年4月,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当年8月,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崂山区政府签订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改制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迁址落地崂山。2021年12月,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青岛北船“升格”并更名为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2023年9月,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部也由北京迁址青岛,成为青岛造船业又一家央企二级子公司。2022年6月,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在青岛市揭牌成立,为青岛轨道交通装备这一国家级产业集群再添一块拼图。同年7月28日,中国国新控股的上市公司国新健康保障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址正式由海南海口迁至青岛西海岸新区。

  不止于央企频频落子,省企早已成为融入青岛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山东重工青岛智慧重工,打造全球领先的智慧施工设备智造基地;山东海洋,在青岛以“深蓝”系列构建世界最大“深海粮仓”;山东高速搭乘“上合机遇”,缔造多式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还有山东浪潮的大数据产业园、山东国惠的5G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山东国投的全球唯一综合性智慧金枪鱼产业园……据初步统计,24家省属企业在青岛注册的权属企业达477户,投资项目分布在水上运输、商务服务、铁路运输等150余个细分行业。仅2021年至2023年,省属企业在青岛投资项目就达506个,完成投资638.17亿元。

  双向奔赴,源于对发展前景的认同。

  以全球视野,布局未来、落子当下,青岛与央企、省企、大院大所积极开展对接,持续丰富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层次。

  生物医药及医疗机械产业是青岛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今年2月27日,市委主要领导到国药科技城项目调研,希望双方共同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化发展。该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封顶,一个高端现代化医疗产业基地跃然眼前。相隔仅数日,市委主要领导再到国药集团走访,双方将在医药商业、大健康、医养康养等领域积极开展更加广阔的合作。

  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集聚了5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形成了以船舶海工制造为龙头、配套产业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产业集群。这里也是青岛海洋装备产业链的核心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源源不断汇向这里,国有资本在此充分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在中船集团青岛北海造船引领带动下,船用钢板、油漆、主机、锚链、压载水处理系统、锅炉、电器杂件、油料等产业配套日益完备。如今,这里陆续驶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世界最大吨位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全球首座十万吨级1500米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等一批“大国重器”,承载了中国船舶海工扛鼎世界的重任。

  双向奔赴,源于对务实合作的共识。

  央企、省企聚焦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要、产业需求,加大科技和产业投入力度。地方政府的角色从“店小二”进化为“合伙人”,让合作的央企、省企找到“家”的感觉。双方正在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上,携手谋划推动一批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项目,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青岛破题的关键载体是专业园区的集群式布局。在这里,企业价值联动、“抱团取暖”,形成生产要素的聚集,进而促进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的产业良性环境产生,让产业链发展更具磁吸力。

  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自2022年11月挂牌以来,累计实现集聚产业链项目28个,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0%。园区的倍速成长,让青岛西海岸新区跻身“2023年中国集成电路园区综合实力TOP30”第14位。

  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内,京东方移动显示模组制造工厂产能加快释放,吸引了融合光电、万达广电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产业龙头企业,迅速形成上下游集聚。

  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化学反应”,带给未来发展无限想象力,这也是城市汇聚高端要素资源的重要吸引力。依照以园聚链、以链集群的逻辑,青岛正试图打造更多新兴产业的高地。更多新的合作,将在顶格推进中快速铺展。在青岛这片产业沃土上,央企、省企将共享广袤的市场机遇、应用场景和超乎想象的价值空间。

  共赢未来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这也意味着,央企、省企与青岛合作的悠久传统需要延续,更需要创新。

  “企地共建·走进青岛”活动,正是山东省国资委与青岛市共同创新搭建的央企、省企与地方共赢合作的高能级对话平台。

  此次活动虽时间紧凑,但内容丰富,设置了新兴产业园区参观考察、高端对话交流、产业推介、项目对接及集中签约等环节,让参会嘉宾能够迅速了解青岛、找到产业契合点,共享发展新机遇。

  于青岛而言,举办这一活动,意义更为深远。

  企地共建,是央企、省企和青岛优势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产品配套协作、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成果转换等方面合作,或将实现1+1>2的效应。在此次活动中,将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双方围绕重点产业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城市更新建设、共享开放发展机遇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既为央企、省企经营拓展空间,也为地方发展增添动力。

  不可否认,产业的演进有其内在规律。成就一个新产业并非易事,需要跨越从技术供给到商业需求的“达尔文之海”,需要兼具“天时地利人和”。也因为如此,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正成为城市竞争的主战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工业制造业为支撑,一条条新赛道加快布局。

  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对经济外向依存度较高的青岛来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提档升级、攻坚突破的战略机遇期。

  “企地共建·走进青岛”活动将拓宽央企、省企与青岛联系的渠道,加深彼此的资源链接。诚邀央企、省企走进青岛、选择青岛、投资青岛,并不局限于一时一事,在推进彼此合作过程中,青岛将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等深度整合,构建宽领域、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发展格局。在强化央企、省企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的基础上,助力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城市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崛起更多先进产业集群未来可期。

  风已起,势正来。

  立足青岛所需、发挥央企、省企所长,持续深化共赢合作,“企地共建·走进青岛”活动正绽放精彩魅力!

  “企地共建·走进青岛”活动议程

  (3月20日下午)

  ●实地观摩青岛市新兴产业园区

  ●领导致辞

  ●省属企业代表发言

  ●市发展改革委推介青岛市产业情况

  ●西海岸新区推介

  ●上合示范区推介

  ●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