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共商大计,共谋良策。1月30日上午,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发言围绕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建言献策,凸显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政协委员资政建言的履职担当,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形成新质生产力
澎湃发展新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其主要载体是产业,核心引擎是创新。
“近年来,青岛持续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发展壮大24条重点产业链,超前布局7大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但与同类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不足。”市政协委员,民建青岛市委会常委、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炳君在大会发言中建议,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青岛需要尽快突破科研经费使用存在“卡点”、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仍有梗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尚有短板等问题,更好地激活市场主体的潜能,实现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建议细化科研经费使用相关政策措施,在发挥财政经费杠杆效应和导向作用的同时,引领建立企业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体系;加快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探索数据确权交易机制,推动建立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流通机制,推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在服务业开放方面结合优势和特点,积极争取国家试点任务,放宽服务业准入,丰富服务业态供给,为产业升级深度赋能。”
航天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规划明确的“产业体系新支柱”和“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之一。“青岛虽然汇聚了一批航天领域企业,具备发展商业航天的产业基础,但尚未形成突出的航天科技领军力量。”市政协常委,民进青岛市委会副主委、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中心主任王继荣在大会发言中建议,按照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发展路径,尽快制定我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产业扶持政策,促进社会资源要素向商业航天产业聚集,推动商业航天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同时,建议由我市国资平台牵头,组建市商业航天产业投资公司,从产业投融资、航天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专业化运营,培育上中下游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我市航天产业发展。”
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市政协常委、民革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于学燕说,应加快突破产业数字化转型瓶颈,在新一轮实体经济角力中抢占先机。“建议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速行动,突破发展针对传统和新兴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数据、元宇宙、区块链等数字产业,从过去注重硬件改造,转向重点支持企业利用平台数据优化业务流程、运营管理等软件提升,提升企业整体数字化制造水平和运营管理水平。同时,发挥海尔、海信等本土龙头型、领军型企业优势,鼓励其牵头建立一套在行业内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转型方案和技术成果,搭建行业性云服务系统,以点带面赋能产业链整体的数字化转型。”于学燕说,还可以抓住数字化转型由消费场景向生产场景推进的机遇,加快推动以海尔卡奥斯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发展,依托工业互联网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工业互联网改造升级项目库,分行业、分领域定期发布工业赋能场景清单,实行面向全球的常态化发布机制。
数字赋能海洋产业
加快建设“蓝色粮仓”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青岛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在经略海洋上奋力争先。
海洋数字孪生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是海洋产业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的关键所在。“虽然青岛在布局数字孪生基础设施及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优势较为明显,但总体来看,我市数字孪生技术在海洋产业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领域有限。”市政协常委、民盟青岛市委会秘书长陈洁说,建议联合青岛既有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海洋数字孪生关键技术研究院,围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知名海洋药企、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等加大数字孪生技术推广应用,推动我市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
深远海养殖是落实大食物观,加快我市“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市政协委员、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刘康看来,近年来,我市突破了大型养殖工船和深海智能化养殖平台技术,养殖理念和技术装备水平全国领先,但也面临成本、种苗等制约,深远海养殖健康发展面临挑战。“建议以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和养殖工船产业集群建设为起点,统筹配置深远海养殖要素资源及空间布局,开展多装备、多模式、多品种、多海域深远海绿色养殖试点。”刘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