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刚

美食人生

青岛日报 2023年12月19日

  ■《甜晒鱼》 陈皓月 绘

  今年夏天,我去英国住了一个多月,处处可圈可点,唯饮食着实不敢恭维。英国人的饮食观似乎是摄入维持身体运转所需能量足矣,炸鱼薯条竟跻身于代表性美食前列。在我看来,过于单调且不够健康,我只得不辞辛苦光临意大利或西班牙餐厅抚慰一下委屈的胃。当然了,最能抚慰我的莫过于熟悉亲切的中餐馆。相形之下,中国的八大菜系鲁、苏、川、粤、浙、湘、徽、闽各领风骚,千奇斗味,无不令人大快朵颐,每每令我由衷叹服“满汉全席”“舌尖上的中国”这些语汇只能在中国诞生。

  刚经历过英国“美食”的历练拷问回国,我赏读了王开生的散文集《四时五味》。此前,我对上升到文化高度的饮食领域几无涉足,各国各地的美食虽也不曾辜负,但遗憾的是仅停留在满足口腹的层面:从食材的精挑细选到考究繁复的烹饪,美食的前世今生知之甚少。《四时五味》让我对饮食文化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开始思考美食之于学问甚至于人生的启迪,最强烈的冲击便是无论何事都不敢敷衍塞责亵慢怠惰。遂联想自己活了这把年纪,吃了大半生,难不成真乃白吃(痴)?扼腕感慨愧对天赋的味蕾、大自然馈赠的食材、兼具智慧与美学的烹饪;继而又想到,当年对火爆全国的《满汉全席》《舌尖上的中国》都浑然无感的我却轻而被《四时五味》撼动,这是什么魔力?

  《四时五味》是一部关于饮食文化的散文集。散文在文学体裁中应该是最基本、最为大众接受也最难写出名堂的文体。纵览散文走过的路,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古文运动,从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散文文本的创新似乎尤为困难。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文艺探索书系——《探索诗集》《探索小说集》《探索戏剧集》《探索电影集》……唯独缺了探索散文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散文探索较其他体裁徘徊不前的迟缓样貌。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散文文本才涌现探索实验突破的态势,大散文、美文、学者散文等相继登上文坛,万字乃至数十万字散文文本皆有收获。散文创作需集思想深度、感情浓度、知识广度、观察敏锐度和语言穿透力等诸多真功夫于一身,其他文学体裁好似穿着各式时装登场,而散文则只有比基尼遮羞,哪里有瑕疵、有欠缺一眼可辨。正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敢碰散文创作这个瓷器活。王开生就有这个金刚钻。

  王开生另辟蹊径,在自己擅长的饮食文化领域独运匠心运筹一片天地。通常的饮食文化散文多是千字文或称小品文,在当下散文界,千字文陷于被冷落近乎摒弃的境地,因其门槛低,凡舞文弄墨者皆能写出个把篇章。如同今天的摄影,自手机有了强大的拍照功能,人人都是摄影师,且不论是误打误撞还是幸运偶遇绝好瞬间,还真能拍出摄影家也难得捕捉的好作品。然而越是门槛低,创作标准越高,千字文易写,写好却不易。经典饮食文化散文不为字数左右,长短自然天成,只为实现文学意义的最大容量。

  清初李渔钟情于美食,《闲情偶记·饮馔》以食喻人,趣味满溢,流淌着对人间烟火对生命生活的深情;清盛袁枚秉承“不时不食”的理念,《随园食单》堪称饮食文化百科全书,厨者公认圭臬;梁实秋在散文集《雅舍谈吃》中如数家珍,《西施舌》《烤羊肉》《面条》等一系列谈吃小品文脍炙人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评价梁实秋:散文对于文学的贡献在其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之上;汪曾祺的散文集《故乡的食物》令人拊髀叫绝,其中《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鸭蛋》《咸菜茨菇汤》等名篇汪老本人都颇为得意:可见饮食文化散文虽千字文却大家美文不容小觑。同样,王开生《四时五味》中散文无论篇幅长短,皆有重量。短小精悍如《五味杂陈》,抑或洋洋洒洒万言之开篇力作《不时不食》,包罗春夏秋冬四季时令食材烹饪之万象,融文学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炉。

  王开生在饮食文化领域的自如徜徉,得益于他的原生家庭、天赋异禀和亲力亲为。他生于空军家庭,比一般家庭优越的条件让少年时期的他即便在食物匮乏的年代依然保证了丰富的食物记忆。他具备天赐的空军体格:双眼裸视2.0,到现在花眼的年龄视力仍保持1.5、1.0;稳定的平衡系统,无论如何颠簸混乱的环境仍人间清醒,出差途中的汽车上长时间写作不晕车;生就敏锐的嗅觉、味觉和强大的消化系统,使他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敢吃,关键还能吃出个所以然;关键还要归功于他的经历,自参加工作起就在政府主管的黄海饭店,从烹调师到领导岗位数十年,历练了他熟稔的烹饪技术,拓展了他中国饮食文化的视野。国家领导人莅临青岛,用餐菜谱大多出自他手。他熟知全国各地国宾馆的菜系,有代表性的每道菜都经过他目力和味蕾的鉴别。他遍尝天下美食,几无漏网;又广交天下美食家,熟知各地美食文化;无论山珍海味还是民间小吃都根植在他大脑里,侃侃而谈之间令人垂涎驰往不自禁。

  王开生将饮食文化引入散文创作深受汪曾祺和梁实秋的影响,这从他的文本审美特征可窥一斑。但他并未囿于大师的强力磁场,扬自己之所长,字里行间透出地道的烹饪现场气息,仿佛听到娴熟刀工的不同刀法在砧板上的碰撞,仿佛看见炒锅里升腾的火焰和火焰中跳跃的食材,仿佛嗅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混合性馥郁浓香。这魅力的独特性,无法效仿,不可取代。

  王开生饮食文化散文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对语言的驾驭。他的语言很有辨识度,语调充满与生俱来的味道;机巧运用古文词语带动了语言的节奏感,简明利落而无拖沓凝滞;不乏诙谐幽默,闪耀着智光。如此风格与呈现美食正是天作之合,相得益彰,彰显出个性十足的文本。王开生语言风格的形成,又得益于他的古诗文功底、童子功书法以及风趣幽默的性格。他的记忆力像他的空军体格一样出类拔萃,脱口能出名诗名句,他的行文自然带有典雅的古韵;他的书法不亚于专业书法家,进入文学创作之前他的身份就是书法家,于是书法的节奏感在他的文学语言中凸显出来;平日里他经常俨然一副相声大师派头,妙语连珠,逗乐四座笑喷,于是字里行间平添了诸多妙趣。

  谈及文学创作,王开生常说自己“发育较晚”。这虽是自谦,也是实情,他的《四时五味》和即将出版的《观澜》及之前出版的《寻味四季》,是他近四年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完成的,短短几年间实现如此的创作量,没有足够的才华显然难以支撑,更令我钦佩的是王开生执着探索饮食文化的热忱和倾情投入散文创作的勤奋。他常做说走就走的旅行,“独自一人,冒着飘摇密雪,夜宿在湘西凤凰古城。” “凄迷灯火中,夜寒,风冷,人独立,此刻要享受的,正是那份暌违已久的,孤独!” (《夜寒定有人相忆》)他每到一地,田间访查,遍寻当地特色美食是第一要务。最近他去新疆出差,疲劳困顿的同行们都在汽车行驶的颠簸中睡着了,唯有他还在手机上静心写下关于新疆饮食文化的散文……

  我始终相信,一篇优秀散文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弥补与开拓,还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美感,更是一股爱与善的感动,一种认识世界的经验和感悟,一份悲悯苦难的情怀,一束照亮黑暗的真理之光。《四时五味》让我沉湎其中……

  行文至此,我感到眼前的饮食灿然一新,我的味蕾打开如花绽放,眼神有了探究之光,它们的形色味吸引着我,透出千丝万缕的文化内涵。